為何比起錢員工更重視被關注? 主管和求職者都必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當被觀察者察覺自己正在被觀察時,會傾向改變自己的言行。

▲ 與金錢相比,員工更希望受到重視。(圖/取自pexels)

● 張昕/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網路上有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你老公每個月給你十萬塊錢,但是不回家,你可以接受嗎?」

在此我們先不探討夫妻關係,而是順著這個問題舉一反三:在工作中,如果公司給你優渥的薪水,但是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同事之間的關係也很糟,那麼你還會願意繼續待在這家公司嗎?

給予員工更多關注 有助提高效率

現在,以一種比較宏觀的角度來思考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員工,在什麼情況下,你會更願意努力工作?第二個問題,假如你是管理者,你會用什麼方法提升員工的績效?

第二個問題幾乎是所有公司的管理階層都會關注的問題。1920年,美國電力公司為了提升員工的生產效率,委託哈佛大學的教授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進入工廠進行研究。梅奧團隊考察了很多可能的因素,包括燈光的變化、休息的間隔、工時的長短等各種外在因素。

最後發現,似乎不論做什麼樣的調整,員工的效率都會增加。光線亮一點,效率提升了;光線暗一點,效率仍會提升。

▲ 1920年,美國電力公司為了提升員工的生產效率,從燈光的變化、休息的間隔、工時的長短等各種外在因素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光線無論明或暗,工作效率都會提升。(圖/unsplash)

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也就是說,從心理學實驗設計的角度來說,不論使用什麼研究變數,結果都沒有差別。

後來,到了二十世紀50年代,在對實驗資料重新分析後,有科學家發現,其實真正產生作用的,是在實驗過程中,員工感覺到自己在被觀察,受到了關注,因此效率才會提高。

這個研究結果也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霍桑效應」: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觀察時,就會傾向改變自己的行為。霍桑效應很快就成了心理學、經濟學及其他許多行為領域的一個術語,很多研究者都用霍桑效應來強調,「參與實驗」這個行為本身就會帶給受試者一定程度的行為變化。

但我認為,霍桑效應被誇大和誤解了。我會這樣說是基於兩個原因:第一,這個實驗的年代很早,實驗設計和數據都有被誇大之嫌;第二,霍桑效應的結論只突顯了梅奧教授在霍桑工廠進行其中一個叫作「照明實驗」的內容,而後續一連串的其他實驗內容都被忽略了。

所以,我想就霍桑效應這個實驗檢視一下梅奧實驗的真實過程,以及實驗中被忽略的部分。

▲ 「霍桑效應」係指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觀察時,就會傾向改變自己的行為。但作者認為,霍桑效應被誇大和誤解了。(圖/時報出版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人是「社會人」 不是「經濟人」

上面提到霍桑效應所依據的實驗—「照明實驗」,在廣為流傳的版本裡,通常被歸納為:研究員把工人分成A組和B組,A組改變照明的亮度,B組則不做任何變化。結果發現,A組的工人在光照條件良好時,工作效率會提升;但在光照條件變差,也就是容易引起疲勞的情況下,工作效率仍會提高。此外,在B組不做任何改變的前提下,工作效率同樣也有所提升。

但實際上,關於這個版本的實驗,完全沒有提到真正參與研究的工人只有五人。如果要進行工作環境對員工行為的影響實驗,五個受試者的樣本實在太少了。

此外,這個實驗是在實驗室進行的,環境條件比真正的工廠好很多。實驗室的空間小且安靜,空氣流通也更好;而工廠是非常大的空間,不但嘈雜,空氣流通也較差。

此外,研究人員的參與也使管理階層對工人更友善,實驗室的氛圍也比工廠好很多,員工之間有更多互相交流的機會。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個實驗時間長達兩年半,過程中曾替換過兩位測試者,而替補的新工人會表現得更熱情。

▲ 實驗室的氛圍絕對會比工廠好很多,實驗結果自然會產生誤差。(圖/取自Pexels)

所以,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原來當時的實驗根本沒有嚴謹的實驗控制方法,而且可能還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響。不僅如此,後來又有科學家找到了第一手的實驗資料,重新分析後發現,其實不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實驗結果的差異可能是由隨機因素造成,而不是由實驗的控制所導致,進而由此得出的解釋可能是沒有意義的。

分析完第一個「照明實驗」的內幕之後,再來瞭解實驗中被忽視的部分。

梅奧教授在霍桑工廠的研究,還做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嘗試。

其中有個實驗是為了研究激勵措施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結果很意外,他們發現,有激勵措施之後,工人的生產效率反而下降了。

實驗是這樣的:有十四位男性工人參加這個實驗,工作內容是處理電話交換機設備。這十四個人一直在一起工作,形成了一個小團體,算是非正式的組織。然後,有工人就開始懷疑:

萬一自己的效率真的提高了,實驗結束後,上司會不會找藉口解雇其他工人呢?他們認為,管理階層一定會覺得,既然員工能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那公司就沒有必要雇用這麼多人,精簡人事可以節省人力成本。基於這樣的猜測,他們故意讓自己的工作效率維持不變,甚至有時還會有些怠惰,因此工作效率下降了。

現在我們知道,在二十世紀20年代,當時處在經濟大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這個背景對梅奧教授的實驗也會產生影響。但當時他並沒有注意到這點,而是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結果—員工內部存在著非正式組織,而且他們非常重視相互關心。

▲ 員工非常重視相互關心。(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現在來看,大家會覺得,這不是很正常嗎?上班除了薪資之外,大家多少也會重視工作氛圍、員工福利等條件。但我們之所以說這個發現了不起,是因為它間接促進了工業與組織管理心理學研究的興起,甚至使其發展成一門應用學科,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因為當時的人力管理者多半認為,如果要管理好員工,只要給予足夠的薪資和獎勵就夠了,那時人們還無法瞭解員工的心理需求。

所以當我們把霍桑實驗和梅奧教授的研究結合起來看時,除了發現照明或其他刺激對員工績效會產生影響之外,還可以得到另外的啟示。

一、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

在工作環境中,每個人都會有心理需求和人際互動的需求。

人無法像機器那樣只工作,而不需要任何外在的鼓勵。利用金錢獎勵固然很重要,但卻不是鼓勵員工的唯一方式。

二、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組織

這種員工之間自發性形成的小群體,其意義和價值不可忽視。這種狀態我們並不陌生。剛到一個新環境時,先認識什麼人,後認識什麼人,和哪幾個人之間的關係好,以及同事之間的親疏遠近等,給我們帶來明確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都會影響我們對公司的認同感,以及對工作壓力、動力的感受等。

三、管理階層應該培養新的領導能力

尤其是提升員工滿意度的能力,這樣才能提升員工在工作中的士氣或戰鬥力。比如,尊重員工、滿足他們宣洩工作壓力和工作負面情緒的需求等。

▲ 在工作環境中,每個人都會有心理需求和人際互動的需求。(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如何讓軟爛員工變積極?

關於霍桑效應的傳奇與真實情況揭祕,先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到,霍桑效應對企業管理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那麼,基於以上三點啟示,企業與團隊可以做些什麼,讓員工或團隊成員更積極,提高他們的效率呢?

一、扁平化管理與增加福利

扁平化管理很早就被驗證有效,目前也正成為一種趨勢。同時,很多徵人廣告和企業介紹,也會加上老闆很有親和力、上班不用打卡、提供免費下午茶、舉辦生日聚會、定期員工旅遊等,將之作為企業優勢之一,增加企業的吸引力,同時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

這些員工福利能夠增加員工在工作時的愉悅度,員工的心情好,工作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二、營造簡單的人際關係的氛圍

工作中健康的人際關係也能讓員工感到快樂,而這種健康關係的核心就是「簡單」。越簡單越好。

比如,有很多公司強調自己的企業是一個大家庭,像家一樣溫暖。可是,「家」這個意象除了溫暖和愛之外,可能還有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且,企業也很難真正做到像家庭一樣,畢竟還是有績效考核,甚至必要時還要扣薪資或裁員。

▲ 很多公司強調自己的企業是一個大家庭,像家一樣溫暖,戴這也往往代表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圖/記者徐文彬攝)

那怎麼辦呢?我認為還是應該讓企業和員工之間回歸簡單的交換關係。這樣一來,員工就不會因為複雜的關係而投入太多感情和精力,進而能更加沒有負擔地工作。

三、增加企業與員工間的匹配程度

這一點對以動腦為主的知識型員工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兩者之間的一致性程度越高,越能夠發揮員工的創造力,進而提升產能。這裡所說的一致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員工個人價值觀與企業組織價值觀,或是組織文化之間的符合程度;二是員工個人需求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符合程度;三是員工個人能力與企業發展所需通用能力之間的符合度。而在這三點當中,價值觀的相符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

在哥本哈根商學院的研討會上,曾有一些跨國企業的高級主管討論他們重視的價值觀,得出最重要的五個價值觀是誠實、

愛、美麗、心態平和與幸福感。而絕大多數企業秉持的價值觀,反而是成功、效率、權力、競爭力和生產力。由此可見,管理階層重視的價值觀和企業重視的價值觀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提醒了公司的主管和老闆,應該注重樹立自己的企業文化。同時也提醒每個人,在找工作時,要多留意公司的價值觀與自己的價值觀是否相符,因為這與你的工作幸福感大有關係。

 

▲ 張昕著,《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時報出版。(圖/時報出版提供)

●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