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脫鉤中國玩假的 美國盟友與中國走得更近

我們想讓你知道…美國和中國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分歧實際上正在讓中國和美國的盟友間建立起更牢固的金融和商業聯繫。

▲ 今年上半年美國進口來源國中,墨西哥以1,950億美元居首,首度超越中國。(圖/路透社)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在台灣,我們看見郭董為了他的總統夢四處造勢;但在全球範圍,我們看見的卻是富士康工廠的四處遷移。光是今年,郭董的富士康就在印度、墨西哥、泰國和越南都有了擴建工廠的計畫提出。曾經備受西方企業青睞的中國工廠不再可靠,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對峙讓跨國企業被地緣政治搞得昏頭轉向,供應鏈的重塑成了全球製造業最新的挑戰。 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出爐,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國的貿易額已經創了最近二十年的新高,甚至第一次超過了中國。全球貿易的版圖正被地緣政治重新繪製。

表面看起來,這是美國決策者一手促成的,在川普和拜登的接棒執政下,白宮實施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給的關稅、規則和補貼的手段,最近,甚至連對外投資都插手干預了。這種對華貿易「De- Risking」嘗試是白宮外交政策的基石。 然而在付出了這麼巨大一番努力之下,全球貿易的重塑在數據上似乎明顯轉向,但事實上,許多明顯的「De- Risking」去風險措施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順利。

美國力求「去中化」 建立新供應鏈

▲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全球版本封面故事議題談論中美對峙下全球供應鏈的真實狀況。(圖/截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在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全球版本封面故事議題談的正是中美對峙下全球供應鏈的真實狀況。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讓我們在被一分為二的汪洋大海上看見一艘準備跨越而過的集裝箱貨櫃輪。上面兩排文字說明了一切,大字寫的是「COSTLY AND DANGEROUS昂貴而危險。」小字則是「Why Biden’s China strategy isn’t working 為什麼拜登的中國政策不可行。」

《經濟學人》用了緒論第一篇、美國板塊第一篇、財經板塊第一篇三篇文章解析這個議題。確實,中美對峙愈演愈烈,8月9日,拜登公佈了美國和中國經濟戰中的最新一門武器。新規定將監管民營部門在海外的投資,很難想像,這麼一個全球最強大的資本主義擁護者竟然採取這種動作,經濟利益讓位給政治考量已經成為顯學拉也拉不回來了。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在美國和整個西方,中國的崛起正讓其他的目標變得更加重要。可以理解的是,官員們希望通過限制中國獲得可增強其軍事實力的尖端技術來保護自己的國家安全,並在中國保持強勢控制以外的地區建立一個足供替代的供應鏈。

其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針對中國的一系列關稅、投資審查和出口管制,首先是在前任總統川普的領導下,現在則是拜登的領導下。美國財政部長葉倫 (Janet Yellen) 前往德里和河內宣傳「友岸外包」的好處,向全球企業老闆發出信號,遠離中國才是明智之舉。儘管這種「去風險」措施會降低效率,但人們的想法是,守住對敏感產品的防禦將最大程度的限制損失。

▲ 美國官員希望通過限制中國獲得可增強其軍事實力的尖端技術來保護國家安全,並建立一個新供應鏈。(圖/CFP)

美中依賴仍強 盟友與中國走更近

不幸的是,《經濟學人》認為它既沒有帶來韌性,也沒有帶來安全。隨著供應鏈的適應新規則,它們變得更加混亂和不透明。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美國對中國的關鍵投入依賴仍然存在。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政策產生了反效果,促使美國的盟友與中國走得更近。

不能否認,中美之間的直接經濟聯繫正在萎縮。2018年,美國從「低成本」亞洲國家進口的三分之二來自中國;去年只有一半多一點。相反,美國已轉向印度、墨西哥和東南亞的進口。

投資流向也在調整。2016年,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達到驚人的480億美元;六年後,這個數字已縮減到只有31億美元。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首次不再是大多數中國美國商會會員的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過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占據了亞洲新外商投資項目的最大份額。去年它收到的資金少於印度或越南。

但如果深入挖掘,你就會發現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依然嚴重。美國自認已經將需求從中國轉向了其他國家。但這些地方的生產比以往任何時候變得更加依賴中國的投入。例如,隨著東南亞對美國出口的增加,其從中國進口的中間投入也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墨西哥是另一個受益於美國去風險化政策的國家,中國對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出口在過去五年中翻了一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發現,即使在美國最熱衷於從中國轉移的先進製造業領域,最能進入美國市場的國家也是那些與中國工業聯繫最密切的國家現在的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貿易變得更加昂貴。但中國的主導地位並未減弱。

▲ 即使美試圖把供應鏈從中國轉移,但中國的主導地位並未減弱。(圖/路透)

這到底怎麼回事? 在最惡劣的情況下,中國商品只是被重新組裝並通過第三國運往了美國。2022 年底,美國商務部發現,東南亞的四家主要太陽能供應商對中國產品進行了重新加工,實際上是規避了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在稀土金屬等其他領域,中國更是提供了難以替代的投入。

在許多情況下,中國憑藉其龐大的勞動力和高效的物流,仍然是目前全球最便宜的供應商。美國的新規則有能力改變其與中國的貿易方向。但他們無法讓整個供應鏈擺脫中國的影響。

因此,大部分的脫鉤都是假的。更糟糕的是,從拜登的角度來看,他的做法還加深了中國與其他出口國之間的經濟聯繫。這樣做,反而使他們的利益與美國的利益變得互相對立。即使各國政府擔心中國日益自信,他們與亞洲最大經濟體的商業關係也在加深。剛剛生效的RCEP是許多東南亞國家和中國於2020年11月簽署的貿易協定,它更是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中間產品創造了一個最新最大的單一市場。

▲ RCEP是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簽署的貿易協定。(圖/RCEP)

對於許多較貧窮的國家來說,接受中國的投資和中間產品,並向美國出口製成品是就業和繁榮的源泉。美國不願支持新的貿易協定是他們有時將其視為不可靠合作夥伴的原因之一。如果讓他們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他們可能不會站在山姆大叔一邊。

所有這些都為美國官員提供了重要的教訓。他們說,他們想精確地利用「小院高牆」來防範中國。但如果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關稅和限制之間的權衡取捨,院子只會變得更大、柵欄變得更高。迄今為止,整個作為的好處非常不切實際,而且成本高於預期,這一事實凸顯了精確聚焦的必要性。

此外,方式越有針對性,就越有可能說服貿易夥伴在真正重要的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如果不做好這一部分,去風險化不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安全,反而會變得更加危險。

脫鉤達反效果 拜登始料未及

根據顧問公司Kearney的數據,去年美國從低成本的亞洲國家進口商品中確實只剩51%是來自中國,已經低於五年前川普第一次徵收關稅時的66%。但問題在於,美國其他盟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卻在增長,這表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國出口只是換了一個形式透過第三地進口給了美國。

▲ 東南亞、墨西哥、中東歐的電動車供應鏈都擺脫不了對中國的依賴。(圖/CFP)

按照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一份報告內容,有三種形式的各類脫鉤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間正在發生,仍然有少數只能在中國採購的產品沒有辦法避免,包括了中國企業主導的稀土和稀有金屬,也就是像用於晶片生產的鎵和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鋰礦加工。另外的就是向其他國家出口的一些經過重新組裝、貼牌以規避關稅,最後又轉向美國進口的中國產品。最後一種,也是最常見的其實就是大規模的中間投入要素,例如機械或3C的零部件,狡猾的進口商用各種化整為零的方式完成了轉出口。

事實上,無論在東南亞、墨西哥,甚至中東歐的電動車供應鏈都擺脫不了對中國的依賴,鑑於這個世界的大多數國家都迫切需要貿易帶來的投資和就業繁榮,美國一直沒有辦法成功說服其盟友排除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作用。過去三年,很多企業已經適應了美國推出的供應鏈韌性規則,並找到了降低消費者成本的新方式。但美國本身的風險卻在驟增:一口咬定脫鉤已經成形的信念可能會掩蓋美國供應鏈對中國生產的重要性。更多國家開始滿足於一兼二顧的做法:一方面接受中國的投資和中間產品,一方面向美國和西方國家出口成品。最諷刺的是,美國和中國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分歧實際上正在讓中國和美國的盟友間建立起更牢固的金融和商業聯繫。不用說,這肯定是拜登老先生想都沒想到的一件事。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