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享人口紅利? 更可能落入「低所得陷阱」

我們想讓你知道…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說在21世紀裡,無法套用在現今印度,反而更有可能落入「低所得陷阱」裡,而長期無法入列「中所得國家」之林中。

▲ 印度人口已達14.28億,具生產力的勞動人口高達11億人。(圖/路透)

● 單驥/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院士

依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印度人口已達14.28億,而其具生產力的勞動人口就高達11億人,充沛的勞動力與可期的消費力,讓印度博得「人口紅利」之美譽,這也是其招商引資的主要亮點。

現今印度人口快速成長下,1798年馬爾薩斯(T. R. Malthus)提出的「人口陷阱」一說就顯得不合時宜。隨著科技、機械力與化學肥料的廣泛應用,農業的生產力已大幅提升。2022年時,印度稻米出口達2,200萬噸,占全球稻米貿易量的40%。此外,在中國大陸也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改良,而能大幅提升水稻產能。

就現今中國大陸與印度來說,都已擺脫「人口陷阱」之困,然就印度而言,是否真能成就其「人口紅利」之說,尚須面對諸多考驗。

人口紅利兩要素:教育水平、就業機會

人口之所以能成為經濟上的紅利,其關鍵在於不斷新增的人口是否能成為有效的生產力,而不致成為經濟上的負擔。因此,教育水準的提升與優質就業機會的創造是經濟能否脫胎換骨的關鍵。

▲ 良好的教育水準與優質的就業機會,是經濟能否脫胎換骨的關鍵。(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現今印度國民在打破種姓制度下,國民都能接受基本的國民教育,這是一大進步,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也常可直通美國矽谷就職;再者,印度精英也有許多身居英美高科技公司的最高階管理之林,印度有人才且有許多人才是無庸置疑的。然迄今,我們仍未見印度出現如張忠謀般,返國創業而能創造高科技發展新局的人物。

「楚材晉用」與「人才外流」是現今印度的寫照。在此且先不論外資,觀察印度人是否真能返鄉創業,且能成為印度經濟的支柱,也是觀察其是否能將人口由「陷阱」轉成「紅利」的關鍵性指標。質言之,若印度人不能,外國人就更不能,若此,不論在美國高科技業的傑出精英或在杜拜的打工仔,對印度而言或只剩下「僑匯」的好處。就各國經濟發展經驗而言,引進外資無疑地是必經的過程,本國員工及企業在其中吸取相關的技術與經驗,而卒能獨立發展,常是必經之途。其實以歐美日來說,渠等也努力吸引台積電赴該國投資設廠。由此可見,外資在經濟發展中的初、中、高各階段都有其必要性。

外資引進後是否能成功,除各生產要素如土地、人力、運輸、水電等均須到位外,而其背後有一個共通的要件就是當地政府一定要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環境,方能讓本國企業與外資企業都能公平且穩定地發展。

▲ 印度雖有許多人才,但仍未見返國創業而能創造高科技發展新局的人物。(圖/貿協提供)

落入「低所得陷阱」 難躋身中所得國之林

若以此對照印度現今對外資長期以來的惡意查帳、汙名、追溯既往地修法後,選擇性地對外資企業入罪並課以鉅額罰款,這對歐、美、日、韓及中國大陸而言,應已是定了性的認知。此外,現今權傾一時的莫迪政府更變本加厲,讓印度更坐實其為外資墳場的惡名,其實已對印度造成長期且無法彌補的傷害卻得意不自知。

當印度無法在高科技生產借助外資且本身又無法突破時,就必定摒棄在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門外,而其國內諸多傳產復又被其國內大財團在政商強強聯手下,全面性地壟斷印度經濟時,不但扼殺本地的中小企業發展,且(優質)就業機會的創造就更不可能,其國內龐大的人力資源非但無法充分利用,反而伴生出「低度就業」與「高度隱藏性失業」的難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說在21世紀裡,是無法套用在現今印度,然其是否真為「人口紅利」?實有待觀察。從學理的角度來說,印度更有可能落入「低所得陷阱」裡,而長期無法入列「中所得國家」之林中;另從微觀而言,台灣廠商是否要進入印度市場,宜多留意其「寧予家奴不予外人」政策下的危機。

印度真有人口紅利嗎?若有,那外人恐連邊都沾不上呀!

▲ 印度更有可能落入「低所得陷阱」裡,而長期無法入列「中所得國家」之林中。(圖/視覺中國CFP)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單驥專欄

單驥專欄 單驥

政治、經濟與法律常連動在一起,我試著在三者間找到平衡點。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APIAA院士。曾任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公平會委員、外貿協會副董事長、中大管理學院院長。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