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ta's CCR紀事錄XIIII/台灣上班族忽略的事

Anita's Angle

高一的 暑假,我嘗試了第一份辦公室工作,是在加拿大一間百貨公司的自有品牌設計部門當小助理,整理文件、樣品、玩玩繪圖軟體。第一天報到,一個有點胖胖的黑人小姐來門口迎接我,她穿了件亮芥末黃wrap dress前綁式V領及膝洋裝、雙腳踩著桃紅色的細帶高跟涼鞋,非常有活力地向我打招呼,她滿頭蓬鬆的黑捲髮像有生命力般彈跳著。

我見她伸出右手,自己的右手自動但被動地迎上去,一握之下,她抱怨道:「Girl,這是哪門子的握手?來,起床了,再來一次。」我用怯生生的微笑試圖遮掩臉上的尷尬,但也被她如此戲劇化的認真態度給逗笑了,再度伸出右手,這次我模擬了她第一次握手時的力道,「好多了,young lady!握手是初次見面最重要的事,要表達適度的熱情與決心,絕對不可以軟趴趴的!」

部門裡大多是女生,因為適逢夏天,碰上公司一年一度的周末野餐聚會。餐會前一個多禮拜,去洗手間時,女同事們正討論著要穿什麼,一個加拿大土生土長的亞洲姐姐見到我關心道:「Anita,妳沒去過多倫多群島吧?」我搖搖頭,「妳知道要穿什麼嗎?」

「那天Karen有告訴我要穿好走的鞋、輕便舒服的衣服就好,不用太正式。」我根本沒考慮過她的問題,只得歪頭想想報告著,「大概就是穿球鞋、運動褲、t-shirt吧!」

「Oh, no no no no no!」三、四個同事們齊聲驚呼,七嘴八舌地妳一言我一語,「這可是工作社交場合!」、「對、對,所有其他部門的同事都會參加。」、「這種場合穿衣服是得有技巧的。」、「沒錯、沒錯,不能夠太邋遢,可是會失禮的。」

好在辦公室就在百貨公司樓上,中午時間兩個熱心的姐姐拉著我,只准我買個三明治當午餐,趕緊為我上了一堂時裝課。可憐我那已被加拿大政府剝削過一層的微薄薪水,我買了件卡其短褲、輕便的七分袖桃紅格子襯衫,配上自己的低跟牛津鞋,另外買了頂米白色的麻布帽子、幾件首飾,才過了關。

其實在歐洲念國、高中的時候,校規便有規定,什麼場合需得穿什麼樣的服裝,所以面對這次的時裝錦衣衛fashion police,我倒也沒什麼排斥。而後在大學裡,選修的MBA課程,教課的很多是美國企業主管,除了分享他們在商場上的成功小故事外,對於上台做簡報更是有許多要求。期末報告除了得穿套裝外,更建議我們錄下自己練習報告和報告時的模樣,好用來檢討。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教授瞥了我一眼問全班,我正為評分卡上「報告時聲音不夠宏亮」的評語困擾著,「因為在商場上,你不被聽到就不可能會受到重視,而要被人聽到、看到,你就必須比其他人突出、受到注目;如果你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不合宜,別人就不會想聆聽你說的話,那你有再多、再好的構想都是白費。」

剛回台灣上班時,我的穿著在辦公室裡算異類,曾經有內勤的小姐對我說:「Anita妳穿的衣服我都不敢穿耶!」我看了看她的卡其褲、休閒鞋、套頭絨毛保暖衣和運動休閒背心,心想「妳的衣服我也不敢穿啊!」但我笑笑沒說話。

因為工作上有許多場合必須與外國人接洽、開會,普遍來說,台灣人的打扮比較簡便,有些甚至可以說邋遢,氣勢常常弱了一截。也許這和我們薪資水平較低有關,也許是台灣人對衣著舒適度更為注重,但往往薪資水平不低的中階主管,服裝儀容也依舊草率--我見過月薪數十萬的主管幾乎從不買衣服,也見過好幾個月薪十幾萬的資深同事穿著已經破洞的衣裙來上班--不過最令人退避三舍的是許多大眾交通工具上,服裝不整、身有異味、或肩上鋪了一層頭皮屑的上班族。

某次離職前,我忍不住問辦公室中一位30出頭、台灣名校畢業、頗受老闆賞識的男同事:「你都不用止汗劑嗎?」過去幾年和他在座位上討論公事時,上半身總得調整角度、左斜後傾地尋找新鮮空氣。

「這妳就不懂了,我可是正宗的男人味!」他滿不在乎地回,我心中一陣苦笑,本來以為他是不自覺。

「妳不知道,他不是天天洗澡的啦!」男生同組的女同事吐槽道。

「那他老婆都不介意嗎?」我有點哭笑不得,卻只見女同事翻個白眼、兩手一攤,西裝筆挺的男同事只是率性地撥了撥頭髮。

近年上班我的穿著輕便了許多,但碰上見客、或上台報告的場合,我依舊會打扮;若是有外國人,我的妝會濃一些,勾勒出亞洲人較平淡的五官。也許是種膚淺、虛榮,也許是種專業的態度。【下集待續(十五)大陸同學問台獨】

●作者Anita,碩士,金融業。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