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拜習會台灣問題未獲共識 美中加深經濟對話

我們想讓你知道…美中兩國之間需要更深層次的對話和合作,尤其是在經濟領域。這包括就貿易、貨幣政策和技術出口進行建設性對話,以避免潛在的對抗性後果。

▲ 2023年11月15日的拜習會談被視為美中兩國間的重要會晤。(圖/路透社)

●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3年11月15日的拜習會談被視為美中兩國間的重要會晤,其內容涉及一系列複雜的議題。會談一開始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態勢,旨在解決兩國之間的爭議並推動雙方關係的穩定。然而,會晤進行到一半時,拜登總統的一番表態改變會談的氛圍。拜登對習近平的批評被解讀為對中國領導層的挑戰,這樣的負面評價迅速打破了原本的友好氛圍,突顯雙方之間的尖銳分歧,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

在會談期間,雙方討論包括戰略安全、經濟合作、貿易爭端等多個議題。兩國領導人嘗試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達成共識,例如避免意外衝突、改善雙邊貿易平衡以及探討全球性問題等。然而,會談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並未取得實質進展,尤其是針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差異和半導體出口管制等議題上仍存有嚴重歧見。

當前,美國經濟顯示出相對穩健的增長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國在貨幣政策和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所作的積極努力。然而,即便美國的經濟強勁,也無法忽視中國所面臨的挑戰。

▲ 中國不動產價格的下降以及通膨率的負增長,暗示了其內部經濟體系出現的混亂情況。(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中國經濟遭遇一連串的問題,其中房地產部門的困境最為突出。不動產價格的下降以及通膨率的負增長暗示其內部經濟體系出現的混亂情況。這種情況迫使中國尋求在海外市場出售其過剩產品,然而,這種策略同時也導致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在貿易和市場競爭方面的緊張。

因此,美國和中國兩國都應該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謹慎地處理其內部經濟問題以及國際間的貿易關係。對於中國而言,需要更多的內部改革以促進國內需求和經濟穩定。而對於美國而言,需要謹慎處理對外貿易政策,以避免進一步加劇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同時也要確保本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積極尋求在一些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引領。在半導體和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方面,中國一直在大力發展,並希望成為全球主導者之一。這種抱負不僅體現中國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迅速進步,也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機遇。

▲ 中國正積極尋求在半導體和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方面的技術創新和引領。(圖/路透)

然而,中國也面臨著因出口過剩和內部經濟問題所導致的潛在風險。其不斷增長的出口數據,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和太陽能板等產品方面,引發與歐盟和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這可能進一步損害中國與國際間的關係,並對全球市場穩定構成挑戰。

未來,筆者認為美中兩國之間需要更深層次的對話和合作,尤其是在經濟領域。這包括就貿易、貨幣政策和技術出口進行建設性對話,以避免潛在的對抗性後果。兩國都需要謹慎處理出口管制和貿易問題,以免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整體而言,這次會談揭示兩國之間面臨的複雜挑戰,並突顯必須共同應對這些挑戰的重要性。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蔡鎤銘

蔡鎤銘 蔡鎤銘

曾獲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大學組金獎指導教授、第二屆行政院終身學習楷模。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國際事務召集人、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任委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