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皇德/「刪古文」言過其實 新課綱設計有助提升素養

我們想讓你知道…新課綱或許沒能澈底改變教科書中古典選文的面貌,但能讓教材的編寫者把這些延伸學習的管道以及觸發寫進課本裡,提供另一思考方向,這是最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108課綱刪文言文經典 北一女教師怒轟「無恥」影片瘋傳。(圖/翻攝自臉書)

▲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左)日前痛批108課綱是無恥課綱,引起社會熱議。(圖/翻攝自臉書)

● 林皇德/台南一中國文教師

〈廉恥〉、〈岳陽樓記〉、〈始得西山宴遊記〉、〈台灣通史序〉、〈勸學〉,這些文章沒有出現在新課綱的推薦古文篇目中,但有從教科書中消失嗎?並沒有。以〈岳陽樓記〉來說,市占率最高的前三家國文教科書中,有二家選錄〈岳陽樓記〉,另一家雖然沒有收入課本中,但收錄在補充文選裡。而這三家出版社的國文補充教材全部都有收錄〈始得西山宴遊記〉、〈台灣通史序〉、〈勸學〉,其中一家還有收錄〈廉恥〉。如果一位國文老師真的想要教這些文章,絕對找得到教材來使用。就算教科書和配套都沒收錄,也可以自己補充。

「刪古文」之說言過其實 古典選文未有太大變動

新課綱減少推薦古文的篇目,並不是因為它不重視古文,而是希望把「決定哪一篇文章很重要」的權力部份下放,不要全都由上而下作決定,畢竟同一份菜單很難滿足千千萬萬人的胃口,也很難因地、因時制宜。

理想中,新課綱實施後,教科書的面貌應該變得非常多元,更能適應不同的需求。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理想。因為你會清楚看到,這些過去長時間出現在教材中的古文,仍然很有市場,在某些人心中甚至已經具有「經典」的地位,編輯教科書的人,不可能不考量教學現場的意見。目前可見的國文教科書版本中,古典選文的篇目差別不大。選來選去都是那幾篇,只是放的位置不太一樣。

若要說新課綱讓這些「經典」古文從學生的學習視野中消失,那是言過其實了。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沒有課綱設計者所期待的那麼趨近理想。

▲ 新課綱本意是希望把「決定哪一篇文章很重要」的權力部份下放,但過去長時間出現在教材中的古文在某些人心中已具有「經典」地位,因此目前國文教科書的古典選文變動並不大。(圖/翻攝國教院網站)

白話選文多元化 好的課程設計有助品德教育

不過,教科書的白話選文倒是真得變多元了。或許是白話文在一般老師心中不需承擔「經典」的功能,大家反而期待白話選文能與時俱進,反映時代面貌,回應當代議題。因此各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獨家的白話選文,回應的當代議題各不相同,也各有擁護者,比起文言選文也更加多元,百花齊放。

至於國文課對品德教育有沒有幫助?我覺得,好的閱讀與寫作設計,確實有助於品德教育。

以顧炎武〈廉恥〉為例,這篇文章主要批判當時變節仕清的士大夫,對「恥」的討論偏重於國族意識,但沒有提到羞恥心在個人心理及人類群體生活中可以發揮什麼功能。

融合各領域書籍 以更全面觀點提升素養

近二年上〈廉恥〉時,我會帶學生閱讀弗朗索瓦.勒洛爾、克里斯托弗.安德烈《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的段落。這本書舉了許多心理學的實驗印證:「羞恥對於我們的社交行為有著極佳的調節作用,可以維護我們在群體中的自我身分,就像疼痛有助於保護我們的人身安全一樣。」羞恥心就像是疼痛一般,是一種預警機制,使人看見自己的汙點,並深自警惕,避免犯下更大的錯誤,同時也努力表現得更得體,因而維護自身的安全,也精進自己的德行,使我們保有成為「一個人」的身分與意義。

書中還提到,當一個人犯錯時,如果臉部出現羞恥表情(例如雙眼低垂、低下頭、摀臉),或以其他方式表達出羞恥的話,比起僅僅表現出尷尬(眼睛望向一邊,「緊張」地笑)的人,更能獲得他人的體諒與幫助,也會被認為更具有同情心。羞恥和大多數情緒一樣,具有與他人交流的作用,緩和衝突的發生,化解群體的混亂。因此,羞恥心對群體和諧也是有幫助的。

▲ 羞恥心使人看見自己的汙點,並深自警惕,避免犯下更大的錯誤,使我們保有成為「一個人」的身分與意義。(圖/翻攝自YouTube/Joeman)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談到品德教育,除了《論語》、《孟子》和〈岳陽樓記〉之外,這學期,我帶班上的同學共讀阿曼.法爾克的《善行》一書。人手一本,全書閱讀。書中提到行為科學家的「公共財實驗」:研究者給予團體中的每位參與者廿個點數,每人可決定自己要投入多少點數給集體帳戶。集體帳戶的總金額會加倍後平分給所有參與者,不論他有沒有捐出點數。如果每人都將廿點全部投入集體帳戶,團體成員的獲利便會最高。各組一開始願意貢獻給集體帳戶的比率約六成到八成,但團隊中總會有少數人只想分取利益,不願貢獻點數。重複進行數回合後,貢獻比率逐次下降,最後全數變為零。實驗發現,團體中總有少數人拒絕貢獻,只想從中謀取私利,這些少數自利者便足以破壞團體合作。

薩拉馬戈的小說《盲目》,描述某座城市遭受傳染病侵襲,染疫者皆失明。當局將染疫者集中隔離,派持槍士兵封鎖大門,每日提供食物箱讓盲人們取用。盲人在隔離所發展出合作的規則,共同維護起居環境,平均分配食物,負擔勞役。此時,一群流氓以暴力罷占食物,要求其他人付出財物來交換。這些自利者破壞團體合作,最終釀成對立與衝突,流氓頭子也遭殺害。只要為數極少的自私自利者,就足以破壞一整個大群體的合作,在這部小說中也有所刻劃。

現實社會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只圖享受眾人貢獻的利益,卻不願付出,進而傷害群體的團結與合作。例如有些人只想享受公共建設和社會福利,有什麼補助都衝第一個去申請,但到了要繳稅時,卻想盡辦法逃漏稅。如果對這類自私自利者毫無處置的話,最後就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為群體付出。

▲ 現實社會中,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只圖享受眾人貢獻的利益,卻不願付出,進而傷害群體的團結與合作。(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而《善行》一書也提到了一些可行的處置方式。第一是公開,將每個人投入多少點數的訊息公開、透明化,讓其他組員也看得到;第二則是規範,讓組員可以共同決定對誰施以懲罰,不將點數分給他。這二種方式都可以有效迫使自利者投入更多點數到公共財中。

我也讓同學嘗試以這個實驗結果來思考「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段話。

如果周朝時候的規範就是禮樂制度的話,孔子所處的春秋正是禮樂崩壞的時代,這代表規範的力量逐漸消弱,所以孔子希望挽回規範的力量。而《春秋》的褒善貶惡,也是在嘗試以公開的方式建立一種規範的力量,讓損壞群體利益的執政者或亂臣賊子受到約束。

從《善行》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了解,要讓更多人願意行善的話,只靠教授〈廉恥〉是不夠的;了解人的心理、設計合適的制度可能更重要。

新課綱或許沒能澈底改變教科書中古典選文的面貌,但是能讓教材的編寫者把這些延伸學習的管道以及觸發寫進課本裡,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這是最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 新課綱或許沒能澈底改變教科書中古典選文的面貌,但能讓教材編寫者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圖為2015年爆發的反課綱運動。(圖/ETtoday資料照)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Demian Lin」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