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雪珍/安靜有種力量 行「時中之道」智慧處世

我們想讓你知道…過猶不及,過度行動、過度安靜,都不對。時間與場合,才是關鍵。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而對的事是該安靜時,請安靜;該行動時,請行動。

▲ 假使你習慣用右手,不妨改用左手做任何事,啟動另一邊的大腦,不讓它繼續沉睡下去,你不就多了一邊的腦運作嗎?如此,老年癡呆便離你遠去。(圖/翻攝自左ききの道具店)

● 洪雪珍/專欄作家

你有沒有試著過過「相反的生活」?

這有很多好處,能培養出相反的能力、發現相反的自己。然後,你會有2倍大的力量,自動解鎖過去、自動突破限制,
不需要痛苦,就能走出舒適圈。

有一次弟弟傳給我一支影片,說如何預防老年癡呆症;我本來以為很費事,需要做什麼復健,結果只要做一個動作:
用另一隻手做事。

假使你習慣用右手,現在你改用左手做任何事,便能啟動另一邊的大腦,不讓它繼續沉睡下去,你不就多了一邊的腦運作嗎?如此,老年癡呆便離你遠去。

這也很像有些專家建議,每天下班走另一條路回家,你會發現──附近居然冒出這麼多有趣的店家,自然地,生活便會從黑白變成彩色。

我有個同學每次回台,我會去她家,但是每次都迷路,然而一路很好玩,有很多新鮮的店。所以同學都習慣我會遲到1小時,看到我時便說:「喔,你又迷路了。」

一樣的,如果你平常很愛講話,不妨試著不講話一陣子;或是你平常很愛表現,存在感十足,不妨試著像隱形人一般過日子看看。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我們都以為要講話、懂得表達,才會被看見。(圖/記者林世文攝)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西方影響,以為要講話、懂得表達,才會被看見;或是要表現、刷存在感,才能有機會。

可是,一直愛表達或愛表現,其實是很累人的。而且可怕的是──久了,你會不假思索,習慣脫口而出;忘記安靜、忘記思考、忘記收斂,也忘記給別人表達與表現的餘地。

我們都羨慕愛講話、求表現的人,因為他們外向活潑,很出風頭;不過當你想找個人談心時,未必會找他們,因為你沒機會說話。所以,外向的人朋友多;內向的人知心多。

這幾年我開始讀《易經》,份外親切,它更貼近我的原始性格。

《易經》最常講的一個字是「貞」,其一意思是固守不動,接近內向安靜。

相反的用字是「征」,行動的意思,《易經》卻不時給「征凶」。指時機不對時,別硬幹,那會惹禍的。

對於「貞」,卻是經常配上好的字,比如安貞、貞吉、利永貞……

沒錯,我認為《易經》偏好「貞」,這跟西方的思維觀念大異其趣。

▲ 《易經》告訴我們,在必要的時候,像站在暗處般地安靜無聲,結果反而是吉。(圖/pixabay)

《易經》還進一步提出「幽人之貞」,總共有2處:履卦、歸妹卦。指在必要的時候,像站在暗處般地安靜無聲,反而結果是吉。

課堂上,有個學員遇到兒子升學考,壓力大如山,情緒很容易大爆發。媽媽不知所措,就占卦問如何搞定,便得到「幽人貞吉」。

《易經》提醒她閉上眼,有些事別看清楚;同時閉上嘴,少說話,少惹是生非。等到孩子開口要這要那,再出現即可。

習慣東管西管的父母,或是東念西念的配偶,或是東指西指的主管,換個相反方式,來個「幽人之貞」,你會發現對方反而嚇著了,不知道你葫蘆裡賣啥藥,自動就乖了。

這就是「相反生活」的好處!你過得有樂趣,別人也瞧著你新鮮,不好嗎?

說到這裡,你發現了嗎?我不是在教你做「兩面人」,而是提醒你行「時中之道」。

過猶不及,過度行動、過度安靜,都不對。時間與場合,才是關鍵。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而對的事是該安靜時,請安靜;該行動時,請行動。

▲ 對的事是該安靜時安靜,該行動時行動。(圖/免費圖庫pixabay)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洪雪珍」臉書、洪雪珍創辦的「第二曲線學院。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洪雪珍專欄

洪雪珍專欄 洪雪珍

曾任yes123求職網副總經理、聯合報主編,現為職場作家、斜槓教練、職涯導師,並創立「第二曲線學院」,著有《這世界,是留給膽子大的人》。

洪雪珍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