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福/扮演兩岸關係積極角色 柯文哲有可為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綠與非綠」對決已成為接下來台灣政治生態的新常態,台灣新的選民結構也將牽動後續政黨競爭的發展方向,如果柯文哲及其政黨準備進一步開拓政黨發展空間, 在兩岸關係層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發揮更具影響力的作用,無疑是一個可以推進的有效路徑。

▲▼藍白合會談現場,柯文哲、郭台銘、馬英九、侯友宜、朱立倫。(圖/記者李毓康攝)

▲藍白合在君悅酒店談判破局後,在兩岸關係上,未來是否可能合作扮演與對岸溝通角色,備受關注。(圖/記者李毓康攝)

● 楊昆福/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賴清德在2024「大選」中靠著綠營基本盤,以4成的得票率當選,成為新一屆台灣地區領導人。 而侯友宜(33.49%)與柯文哲(26.46%)的得票率加總接近了6成,符合選前希望推動「政黨輪替」的主流民意。 換言之,若非「藍白合」破局及「棄保效應」未能發酵,賴清德大概難以成功當選。加上,台灣立法機構呈現「三黨不過半」的現象。 這意味著,賴清德即便掌控了「行政權」,也將陷入左支右絀的尷尬困局:一方面,「朝小野大」局面成形,賴清德將面臨「立法權」的強勢制衡;另一方面,即使按相關規定,他儘管具備當選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但「代表性」及「權威性」卻嚴重匱乏與不足。 也就是說,賴清德接下來的四年任期,「弱勢地位」將成為註解。

政治新常態 綠VS.非綠 二元對立局面

從「大選」結果來看,台灣政治生態已然產生新的演化,亦即分化成了「綠與非綠」「二元對立」的局面,並且呈現出「非綠6>綠4」的不對稱關係。這意味著,民進黨即便繼續霸據台灣當局的主導權,卻代表不了台灣的主流民意。 因為,「討厭民進黨」「不信任民進黨」才是真正的島內民意。而若不被看好,甚至被看衰的民進黨,再次顯露出權力傲慢姿態,強行碾壓「非綠陣營」,並自詡代表台灣,勢必會引發激烈的反彈,進一步引爆台灣社會的撕裂與動盪。

賴清德在1月13日當晚發表的勝選演說中,再次附會美方拋出的「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政治話語,宣稱將要依照「憲政體制」進行「維持現狀」。同時,拋出「兩岸對話說」。然而事實上,賴清德的相關政治話術依舊顯露出濃厚的「兩國論」色彩,充滿了「台獨」底色。以這樣的基調,在兩岸互動共同政治基礎嚴重缺損的情況之下,要如何實現「對話取代對抗」及「展開交流合作」?賴清德顯然是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同時預設了將台海陷入兵兇戰危危局的「鍋」,準備再次甩給大陸的潛在政治圖謀。 可以預見,在「台獨金孫」賴清德的主政之下,兩岸關係不但難以有效改善,聯繫溝通、對話協調機制無法恢復,而且風險係數及不確定因素將大幅增加。這與6成沒有將票投給賴清德的「非綠選民」的利益關切顯然是嚴重背離的。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國民黨和民眾黨代表的「非綠陣營」 扮演兩岸溝通角色

兩岸要溝通與對話,有效降低誤判,加強交流互動,不斷累積互信,符合兩岸民眾的切身利益與共同願望,也契合台灣6成「非綠選民」的主流意願。在執政當局難以回應主流民意,反而可能與主流民意對抗的時空背景之下,以國民黨和民眾黨為代表的「非綠陣營」可扮演溝通兩岸、增信釋疑的角色,從而更好地回應「非綠選民」的心聲。 國共兩黨互動交流建基於「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多年來累積了許多經驗,互信基礎較為紮實。國民黨在推動兩岸關係往正向發展中發揮了較為積極而正面的角色,可以繼續回應「非綠選民」的關切與訴求。

在柯文哲陣營方面,民眾黨目前有新竹市和金門縣兩個縣市的執政主導權,柯文哲本人在台北市長任內擁有舉辦「雙城論壇」的豐富經驗,並且在兩岸關係定位上,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加上民眾黨斬獲8席「立委」席位,在立法院扮演「關鍵少數」。 可以說,民眾黨同樣具備繼續強力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能力及實力。一方面,民眾黨在兩岸關係層面扮演正面角色,可以有效回應「非綠選民」的訴求,以便更能贏得認同與支持。同時,藉由推行有別於執政當局的兩岸路線,可實質凸顯政黨的主體性。 另一方面,民眾黨雖奠定「第三大黨」的政壇地位,但嚴重缺乏基層實力,為了政黨的長期發展,除了補強基層弱勢之外,可在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中積極作為,進而達到凝聚民間支持基礎的效用。

概而言之,「綠與非綠」對決已成為接下來台灣政治生態的新常態,台灣新的選民結構也將牽動後續政黨競爭的發展方向,如果柯文哲及其政黨準備進一步開拓政黨發展空間, 在兩岸關係層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發揮更具影響力的作用,無疑是一個可以推進的有效路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