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資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在近年呈現減半的趨勢。圖為大陸台商投資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江蘇省昆山市。(圖/CFP)
●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台資企業對中國的投資,曾經在2010年達到高峰,然而,近年來卻呈現減半的趨勢,由146億美元急速降至59億美元。這股趨勢背後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地緣政治關係到經濟狀況再到政策變遷,這些變動反映出台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興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投資比例大幅下滑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比例也經歷了顯著的下降。2010年,投資比例高達83.8%,但到了2021年,這一比例驟降至31.8%。這顯示台資企業在整體投資組合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大幅下降。這種比例的下滑可能反映了對中國市場的風險認識提高以及對其他地區投資機會的尋求。
政策變革與「共同富裕」
2021年8月後,中國政府提出「共同富裕」口號,隨後採取了更為激進的左傾路線。這種政策的調整可能引發了台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的擔憂。共同富裕政策可能導致更嚴格的財富再分配和商業經營環境的變化,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決策。左傾路線的強調可能涉及更多的政治因素,使得企業在經濟和政治風險之間做出更謹慎的選擇。這種政策的變化可能是影響投資下降趨勢的一個因素。
▲ 2021年8月後,中國政府提出「共同富裕」口號,隨後採取了更為激進的左傾路線。(圖/路透)
政策轉向「國進民退」
近年來,中國政府的政策轉向更加封閉,鮮明呈現「國進民退」的特點。這種轉變意味著政府更強烈地強調國家層面的經濟發展,將內需置於核心位置,相對減弱對外需市場的依賴。
這一趨勢的背後凸顯了中國經濟民族主義的特徵,突顯在全球競爭中捍衛本國經濟,保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強烈意識。政策的這種調整不僅在理論上凸顯了國家主義,還對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經營環境產生實質影響,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更難適應中國市場的複雜變化。
這種經濟民族主義的傾向可能產生多方面影響,包括更嚴格的法規、貿易限制,以及對外企業的更高要求。企業在此新環境中需更謹慎地運營,同時面臨更多來自政治和法規層面的不確定性。這也進一步凸顯了企業在全球化時代中須協調應對各國政策變化,以確保其在當地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 中國政府的政策轉向更加封閉,鮮明呈現「國進民退」的特點。(圖/路透社)
外資引入與政治穩定的權衡
外資引入,雖然在許多國家被視為促進社會開放的手段,然而在中國,這種引入卻可能對共產黨的政治穩定構成挑戰。習近平政權因此對外資和台資企業提出更為嚴格的條件。
這種嚴格態度凸顯了中國政府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極其注重維護政治的穩定掌控。提高對外資和企業的標準可能源於對意識形態和政治安全更大的擔憂,以及對外資引入可能帶來社會變革的擔憂。這種權衡展現了政府在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之間的緊張關係,表明中國欲維持掌控的同時,也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吸引外資。
這種局面使外商在中國經營變得更為複雜和具有挑戰性。他們需要更敏銳地理解和適應中國政治環境的變化,同時因應潛在的法規和政治風險。這或許也促使外商在擴大業務和投資時,更謹慎地評估可能的政治後果,以確保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穩定和成功。
▲ 外商在中國經營,變得更需要敏銳地理解和適應中國政治環境的變化。(圖/記者湯興漢攝)
台資企業撤資與「礦坑裡的金絲雀」比喻
台資企業近期從中國撤資的比喻如「礦坑裡的金絲雀」生動地描繪了台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敏感性與預警能力。類比於煤礦工人帶著金絲雀進入礦井以偵測有毒氣體的情景,台資企業早早地嗅到了中國經濟環境中的風險信號。
這或許來自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政策的變動、法規的調整以及市場競爭激烈化等。這些風險因素讓台資企業在風暴來臨之前,能夠靈敏地進行調整和制訂決策,以保護其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台資企業的這種前瞻性,彰顯了其在全球商業環境中的敏感觸覺,以及在面對變局時能夠果斷應對的能力。
這樣的比喻不僅強調了企業對風險的早期感知,也凸顯了它們在全球競爭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台資企業以這樣的方式退出中國市場,可視為商業智慧的體現,同時也提供其他企業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尤其是在動盪不安的國際環境中。
▲ 台資企業早早地嗅到了中國經濟環境中的風險信號。(圖/記者任以芳攝)
外資自中國撤資引發關注
據美國銀行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外國企業首次自中國撤回高達120億美元資金,表現為淨流出。這反映外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的擔憂加深。此現象源於多重原因:經濟增速放緩、貿易摩擦升級、政策不確定性增加。這突顯了外資面臨的風險,也影響其他企業決策。
外資企業淨流出可能考量風險回報平衡,關注風險防範多於拓展機遇。這提示中國政府需在吸引外資與保持市場穩定間尋求平衡。外資撤資也促中國政府反思,調整經濟政策應對挑戰。但美中關係緊張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進一步增加外資面臨的政治和經濟風險。
外資在中國長期實現利潤,促進經濟增長和技術轉移。然而,近期淨流出表明中國風險日益凸顯,外資未來決策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 美中關係緊張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進一步增加外資面臨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圖/路透)
中國經濟多重挑戰
中國經濟面臨著一系列複雜而嚴峻的挑戰,其中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開發商的高額債務問題,地方政府沈重的債務負擔,以及勞動力減少、失業率上升等問題。房地產低迷可能直接影響建築業和相關產業,而開發商的債務問題可能對金融系統造成影響。地方政府的沉重債務負擔可能限制了公共支出和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減少和失業率上升可能威脅到生產力和社會穩定。
同時,國內外需求減少也對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產生了壓力。這些挑戰交織在一起,需要綜合性的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來解決,以確保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台資企業戰略轉變 中國經濟陷多重困境
中國政府提出的「共同富裕」口號以及其後的「激進左傾路線」,使得台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產生了擔憂。政策的變遷趨向更加封閉,強調「國進民退」,這樣的轉變可能不僅影響企業的經營環境,也使得企業在經濟和政治風險之間做出更謹慎的選擇。中國經濟面臨著多重挑戰,而外資引入雖然可使中國社會更開放,但也可能對中國政治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台資企業的撤退被形容為「礦坑裡的金絲雀」,早早地感知到中國經濟環境的風險信號。而外國企業首次淨流出的資金數字更顯示外界對中國市場的重新評估。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經濟格局和投資環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 外資引入雖然可使中國社會更開放,但也可能對中國政治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圖/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資企業的撤退被形容為「礦坑裡的金絲雀」,早早地感知到中國經濟環境的風險信號。而外國企業首次淨流出的資金數字更顯示外界對中國市場的重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