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睨/以馬內利兄妹沒了自由 家長職責不是幫孩子破關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想帶給小孩的一切是為了讓她有能力在多年找到自己的未來後順利、沒有束縛的離開我。我希望她在這段兒時經歷中可以做好一切,自由地為自己負責。

▲ 作者回憶以前讀私校時,常有機會見到很多「優秀且聰明」的同學。(圖/記者湯興漢攝)

● 陳睨/自由接案講師、撰稿人

同樣是給小孩一輩子的禮物,比起音樂和排滿課表,我情願她擁有自由、自主和自我調節能力。

小學被送去私立的我,常有機會見到很多在家長緊密的課程表中展現出刻苦天賦、「優秀且聰明」的同學,他們多半都是家長最喜歡的乖孩子,有的人凌晨就會起來幫爸媽弄早餐,有的人在顛簸的一個小時車程之中想辦法每天多背10個英文單字、有的人號稱每天都至少會練小提琴兩小時,很多人一天的課表和以馬內利的兩個小孩真的差不多。我在國小成績並不好(應該說是人生一路上的成績都不好),卻特別好胡思亂想,曾經多次好奇,這群看起來又努力又有成績優勢,生活中沒有一秒感覺在浪費的同班同學長大後到底都會去哪裡呢?

後來我發現許多如神童般努力奮發的同學們,除去爸媽直接丟國外的之外,都是與我一樣普普通通的上了一所中間的大學專業;以被世俗所認可的最簡單標準,上所謂頂大的比例,也就一班兩、三個,以台北市校園來說很正常。

「人生勝利組」有難以跨越的短版

▲ 很多大家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幾乎都會有一些情緒或是生活上難以跨越的短版。(示意圖/陽明大學提供,與本文當事人無關)

在後續的人生之中,由於個人的偏好,我也往往會跟聰明的人談戀愛,這些很輕易的就上了頂尖的學府或者是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某些能力的傢伙,幾乎都會有一些情緒或是生活上難以跨越的短版。就用我老公來舉例,做為進入醫學系的考試制度勝利者,甚至做過把雞蛋直接丟進微波爐加熱這種極其不符合生活常識的危險行為,就更不要說在剛結婚還會吵架的時候,他基本上完全不具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用詞的能力(當然現在已經沒有再出現這個狀況了,不過這也歸咎於我真的花了非常多的力氣在教他,以及他真的很願意學起來慢慢進步)。

那一陣子裡,我們兩個吵過最有意思的架,就是非常認真的在探討為什麼他的人生之中從來沒有有人要求他在自己做錯事情的情況下道歉,以致於他會下意識的認為自己是絕對不會犯錯的。

後來我才發現,由於他在人生中的考試和技能表現實在太好了,任何生活或者是社交能力上的錯誤都只不過是無傷大雅而已。就連小的時候班上大吵大鬧都會有默契的把他拉出去頂罪,主任只要發現受罰的人裡會有到他也都只能看在成績的份上大事化小的放過一馬。

沒有錯誤答案 孩子如何規劃未來?

▲ 現今的教育制度常常讓小孩以為「成績和得獎」,是會不會被當作是成功者的關鍵。(圖/ETtoday資料照)

現今的教育制度常常讓小孩以為「成績和得獎」是人生的全部,是會不會被當作是成功者的關鍵,殊不知其實「生活與自我管理」才是個體一輩子過得好不好的主要課題。

華人式的教育非常喜歡少年天才,並追求爸媽在培養小孩的過程之中就像玩養成遊戲一樣,只要能夠用最經濟的方式把小孩送進某個階層或某種獎項,當作通關里程碑。往往略過許多兒童進入到青少年階段,理論上應該要去承擔的發展歷程,比方說探索和選擇的能力、莽撞與失敗的可能性,甚至是叛逆和拒絕的機會,也就間接阻止了他們在這個部分成長的可能性。同時,大多數這類家庭都也會有志一同的由家長越俎代庖的把眾多基礎的生存能力,諸如時間規劃、健康活動、飲食調配、金錢運用、休閒娛樂、自我情緒洞察和人際交互濃縮成一張標榜「你以後會感謝我」,所以應該由爸媽規劃「對你來說最好」的時間表,絲毫不去考慮有一天當家長最終必須要離開掌舵者的角色時,他們到底有沒有能力在社會的雷霆暴雨之中握住方向盤。

不曾擁有過自由的人,往往不知道什麼叫做自主性,更難以有機會去體驗和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需求協調與共存的這件事情。

▲ 不曾擁有過自由的人,往往不知道什麼叫做自主性。(圖/CFP)

真正該在這個階段發生的教育,應該是問問看兩位以馬內利的同學,如果沒有錯誤答案的話,自己該如何排這張時間表,為什麼?同時,反過來問家長,如果他們的人生在這個階段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你期待到什麼時候才會放權讓他們可以不顧正確答案的嘗試詢找這個問題可以有的各種答案呢?真的到那時,他們為了找到答案而試錯的代價真的是你覺得值得的方式嗎?

養小孩的目標 是讓她最後能好好地離開我

▲ 作者3歲的女兒姆姆在過年那幾天跟作者一起煮飯。(圖/翻攝自Facebook/陳睨)

我24歲就已經生了第一胎,上圖是我的3歲女兒姆姆在過年那幾天跟我一起煮飯的照片。

從她滿兩歲的那一天開始,我給她的每一項教育都是為了讓她做好能夠離開我的準備。現在的她能夠自己換尿布、自己穿衣服、自己吹頭髮、在成人視角之外,主動拒絕任何甜食和手機、平板,並在所有人看電視的時候選擇自己去旁邊拿書和點讀筆;在姆姆難過或是想生氣的時候,她能主動跟我說自己的情緒的狀態,並且跟我討論這時候該如何解決、如果她很想要某件事情(好比去公園玩)也完全可以跟我協調互相配合,我在帶她出門參加活動,或者是我老公在帶她出門參加活動的時候,她都可以有約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的時候是很穩定的自己在旁邊做自己的事情。前陣子,姆姆有過一個短暫的情緒不穩定,她就曾主動跑來跟我說她有一點難過,所以需要哭一下,我回覆你看你要去哪裡哭都沒有問題,結束之後可以過來找媽媽抱抱,她就自己找舒服的空間發洩一下情緒,然後再回來找我玩。

最近隨著身高和穩定性都增加,她開始跟我一起逛超市學習運用錢和控制預算、合理的規劃每一餐應該要攝入的食物和簡單理解廚房裡的化學應用,並且開始感受氣候的差異要如何影響自己每天穿衣服的搭配方式。當我們出門想要買玩具的時候也是她在做決定,近期在看到可愛的小廢物時,姆姆在多半情況下都是阻止我亂買東西的那個人。

我們很尊重姆姆,所以凡事涉及她的決定都會跟她討論,也很相信他有能力能夠把這些基礎的技能越做越好,所以常常會放手嘗試。

▲ 家長總是忍不住想要掌握孩子的生活。(圖/取自pakutaso)

我完全能理解,家長養育小孩的角色就像是二刷一款已經打通關的遊戲一樣,你總是忍不住想要下手去指點江山,並且認為在自己的運籌帷幄之下這隻新的角色肯定能夠有最好的發展。常常會忽略,孩子的生活並不是我的賽局和遊戲說到底,我只不過是跟他互動非常親密的一個NPC而已。家長的責任是陪伴他成長,還有在必要的時候引導方向,不是代替主角把所有的困難跟特殊關卡全部都走完,技癢難耐是家長的事情,練習評估資訊、自由選擇並認知承擔是小孩階段最重要,也是最低成本學會為自己負責的一個重要過程。

家長的插手,只不過是為了蠅頭小利,墊高小孩未來去學習面對失敗的成本而已。

而我們之所以選擇給三歲的小孩這樣的教育,很大程度是來自於我相信只有她自己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瑣事和決策負責,家長才能在有一天她因為追求或是想法上差異想要暫時與我們分離時,確信她會好好照顧自己。當姆姆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照顧自己,她才有能力為自己想要的世界跟作為家長的我談判,我們也才能在親子交涉之中擁有一個對等的關係,不需用自己的擔心當作約束的藉口。

▲ 作者養小孩的目標,就是讓孩子最後能好好地離開自己。(圖/翻攝自pixabay)

誠如我在前面所說的,從她出生那一刻起,我想帶給她的所有一切都是為了讓她有能力在多年找到自己的未來後順利、沒有束縛的離開我。我希望她在這段兒時經歷中可以做好一切面對社會和未來的準備,讓她妥善運用這些能力自主、自由地為自己負責。做為一個經歷過「擁有式教育」時代的人,我理解只有做好你能夠讓小孩好好離開你的打算,她們才會足夠喜歡自己、足夠勇敢嘗試、足夠有能力的走進想要的世界,並且足夠主動地出於愛和快樂的自願回來與你一起分享生活美好的樣子。

養小孩說到底就是所羅門王的故事,只有預備好與捨得,關係雙方才都是自由而自願的。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陳睨」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