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宏/潛艦國造應把握機會之窗 盡早研製後續潛艦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國潛艦後續艦計劃應儘速推動,宜採日本建造模式,每一兩年都會有一兩艘開工、完工,讓研發設計人員能早日啟動相關作業。

▲ 海鯤號拖帶進入乾塢。(圖/台船提供)

● 陳政宏/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海鯤潛艦2月27日順利完成浮船測試並移入乾塢持續進行泊港測試,不只成為國防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與造船業的榮耀,其實也是我國相關工業及國防實力精進升級的機會之窗,這可從兩方面來談。

首先,正如去年命名典禮時由多家國內潛艦供應商聯名投書反映的,潛艦國造已有一些重要的核心材料裝備,可由本土供應商掌握製造,如此可厚植國防力量於民間、建立國內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並藉著潛艦此一複雜精密的載台進行系統整合的工作,而能促進傳產與新興產業的結合、交流、技術升級與生根;同時由於潛艦的認證,使廠家的技術與能力可被國際認可、提升商譽,有助其他海用及陸上裝備的業務拓展、軍民通用科技的發展。

▲ 潛艦的認證,使廠家的技術與能力可被國際認可,有助其他海用及陸上裝備的業務拓展、軍民通用科技的發展。(圖/記者賴文萱翻攝)

其次,最近的國際情勢與我廠商的能力使得我方獲得外國先進精密設備的機會大增。前陣子我因規劃購買實驗儀器與某外國廠商聯繫,輾轉聽聞歐美某國某項可用於流體力學研究的頂級精密測量儀器,在完整封箱等待核准出貨之際,被該國政府禁止出口到原買家的國家,該廠商只好很無奈地解約。後來了解這是從2022年3月俄烏戰爭後就越來越嚴格的戰略性技術出口緊縮政策。目前該廠商正在找可能的買家,因為全球使用該種儀器的實驗單位不多,大部分也都有功能相似的儀器,且該儀器非常昂貴,只有需要精密測量的研究才會使用。由於十分確定台灣是被該國核准出口的地方,這位業務代表才詢問我是否知道台灣會有購買的需求。此事很具體反映最近一段時間正是台灣精密與尖端儀器,或國防產業升級、獲取先進國家支持與合作的機會之窗,萬不可失。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後續潛艦應持續備料、提早研發

海鯤艦的設計與製造過程中,台船及海軍的工程師應該早已知道至少有哪些性能、裝備、設計可以再加以改良。這些項目可能包括幾種情形。第一是性能精進、機械效率與管理效率的提升、設計模擬與試驗工具的升級或精密度提升、有機會可嘗試改為自製或替代性商源的籌措等;第二,也可能包括從零組件測試到次系統測試過程中已發現問題的排除、工序、整合方式的調整與改良。這些不需要也不應該等到海鯤艦全部測試完成,甚至是交艦的作戰測評完,才規劃實施,而是應該隨時納入研發與設計改進項目中,盡速啟動、逐步實施,畢竟研發需要時間。

▲ 海鯤艦的設計與製造過程中,台船及海軍的工程師應該早已知道至少有哪些性能、裝備、設計可以再加以改良。(圖/軍聞社提供)

第三,對於開始籌獲海鯤艦時無法取得外國輸出許可,且我國仍無法自製的先進裝備,也須要趕緊利用目前難得的國際合作機會之窗,破除民代洩密疑雲,趕緊訂好規格,持續進口備料,以確保後續艦的建造無虞。第四,其他可提早投入的研發工作,包括委託學界的基礎問題研發、整合產學研各界的人才培育與成長、各種相關測試平台的建構與完備等。

全力支持後續相關預算

潛艦是造船工藝的最高水準,也與太空科技並列人類最尖端的科技領域。以零件數而言,柴電潛艦是戰鬥機的十餘倍,複雜度更高,施工更困難,工時更須達三、四十倍;且製造的精度與品質要求更非一般交通工具可比。我國能在外籍顧問協助下自行設計、製造潛艇,其實是工程史上輝煌的里程碑。由於近年國內總體經濟與稅收良好,我國並非無力負擔潛艦艦隊;且潛艦能以少量船隻牽制整個水面艦隊,在反封鎖、反登陸戰中扮演關鍵角色,其實是台灣亟需的非對稱作戰武器。

▲ 潛艦是造船工藝的最高水準,與太空科技並列人類最尖端的科技領域。(圖/記者蘇晏男攝)

去年9月在成大舉辦的一場「衛海必成」論壇中,產軍學各界討論「未來造艦人才需求與培育策略」的共識是:運用國家整體資源,從人才培養、裝備技術、造船產能等整合規劃,透過國艦「全壽期管理」的落實執行,以確保國家安全,鞏固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國潛艦後續艦計劃應儘速推動,宜採日本建造模式,每一兩年都會有一兩艘開工、完工,讓研發設計人員能早日啟動相關作業,展開更進步的設計;生產工廠也可持續製造,提高使用效率,也可安排各類專業人員的最佳利用方式,避免人才流失;更重要的是可以加速建軍速度,因應急迫的敵情威脅。因此,在海鯤艦已成功下水測試之際,我們期待新一屆立法委員能在迅速認識相關狀況,聽取各種專業意見後,盡速支持後續相關預算。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