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健吉/逛書店無須掙扎 不買書也沒人會翻你白眼

我們想讓你知道…逛書店無須掙扎,真的買不買沒有關係的,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壓力,就大方走進書店浸享不同獨立書店的氛圍中!

▲「獨立書店訪視員」蔡志浩22日發布〈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一文,指稱自己堅持不買書。(圖/翻攝自蔡志浩臉書)

● 呂健吉/「哲思書棧」二手書店經營者

前幾天看在臉書看到蔡志浩教授的發文〈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似乎已被網友炎上,紛紛在其留言版狂噴,我也在哲思書棧的粉絲頁連結此文,並簡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初看此文,做為一個獨立書店(二手書店)的經營者,的確有所感,今日較有時間就好好的論述此文。

入店不購物就不該進去?

首先,就其第一段文章提到:「愈熟悉,平常反而愈不敢逛獨立書店。不是沒有興趣,也不是書店不有趣。而是不好意思走進去。」

第一段文章的立論似乎是充滿著矛盾情感,但並未明說何以不好意思走進獨立書店,直到第二段才說明:因不買書,所以不好意思,走進獨立書店。所以就此推論其邏輯,應該是:到一個商店因不購物,所以會不好意思走進去。我不知蔡志浩教授何以會有這樣的情結,若這個立論是他走進任何一家商店的邏輯,那就很有趣了,不知他去逛百貨公司,去逛文創市集,去逛超市…是否都會有這樣的情結,不買東西就不好意思走進去。

去圖書館借書就可實踐永續生活?

▲ 蔡志浩認為,圖書出版業使用大量紙張及過度出版,以現代角度審視,是缺乏永續性的。(圖/取自Pakutaso)

文中第二段則說明:他不買書的理由,是他的價值觀所導致,他的價值觀認為:「圖書出版業使用大量紙張及過度出版,以現代角度審視,是缺乏永續性的。」

換言之,他是用永續性的價值觀做為不購書的理由,從哲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有其價值觀,自己在教倫理學或做哲學諮商時,也都尊重每個人的價值觀。但是在討論價值觀的問題時,應該要求其一致性,換言之,當用缺乏永續性做為不購書的價值觀時,則在其它的行為中也應該用永續性來為價值判準。即是:凡缺乏永續性的即不能做此行為。則此一價值觀若成立,則應該適用於各種行為,方可稱為價值觀,否則也只能說是情感或是主觀意見,而不必用到價值觀的字眼來彰顯其行為標準。另外,再就此價值觀的判準來論述,不買書去圖書館借書就可以永續生活的實踐,則這樣的推論,似乎也過度簡化和不當類比圖書館的圖書之出版過程,好像圖書館的書只要印刷一本,而出版業的圖書是大量紙張跟過度出版,這樣一本書的借用和很多書擺在書店的販售的對比,似乎言之有理,但就現實面而言,目前一本書首刷數量大概是一千本左右,若非暢銷書,則通常就只有一刷,這樣是否算是過度出版,如果是,則會出現問題是圖書館的藏書到底出版幾冊,它並非是一冊印刷,若是要達到蔡教授所言,讓大家可以到圖書館借書,則到底有多少圖書館要買同一冊書才能讓民眾方便借書閱覽,屆時是否要圖書館大量買書才能達到民眾不買書借閱的目的,這一點不知蔡教授可有考量到!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想吃的東西多就乾脆不吃東西了?

▲ 如果說因為興趣廣泛,無法全買,所以不買,那有想吃的東西,有想去玩的地方,是否因為吃不完也玩不完,就不吃不玩?(圖/記者湯興漢攝)

再就文章第三段言:「因為興趣廣泛,有興趣的書都要買的話,要買都買不完」。這個立論邏輯又很有趣,凡是有興趣就要買,無法全買,所以不買。如果可以適用於其它興趣和購買行為時,則不知蔡教授是否還有其它興趣,當他起了有興趣念頭,則這個邏輯是否就會出現,他一定有想吃的東西,有想去玩的地方,有想穿的衣服,那是否吃不完也玩不完和穿不完,就不吃不玩不穿呢?

第四段提到:「我既然已經確定不買書了,再去逛就覺得店家看到這人逛那麼久什麼都不買就走出去一定有點失望。那就不逛了。」

書店老闆會因未達KPI就遷怒客人?

事實上,就台灣的獨立書店而言,雖然有些同業會希望來逛書店的顧客有買書的行為,但並不會因顧客不買書而對顧客不滿或嚴重的失落感,通常只要有人進來逛書店就覺得很開心,因為已達到書店有被人看到,書有被人閱讀的目的,買不買那是看書人的選擇,這是因緣並不會強求,開書店不是開餐廳,更不是旅遊觀光景點的購物店,進來就要消費,這是每位開書店者的基本認知,否則他會經營不下去。

▲ 通常只要有人進來逛書店,就已達到書店有被人看到,書有被人閱讀的目的了,買不買那是看書人的選擇。圖為澎湖沿菊書店。(圖/文化部)

終究糾結在「買不買」的自我壓力中

第五段提到:「很弔詭地,我逛連鎖書店的頻率可能更高一點。反正那個真的是逛逛不買沒關係。」終究,蔡教授還是糾結在買不買沒關係的自我壓力中。這個問題的矛盾點,前已論述過,就不再言之。

第六段:「逛書店看到有趣的書,現場就用手機連上圖書館檢索。查得到就直接借閱或預約。」這是蔡教授以不買書的前提來做為他閱讀的習慣,只是,圖書館一定都有書店書嗎?若圖書館沒有這本書時,他要如何是好?就放棄閱讀嗎?再就此段的後言,以前實體書店經營者抱怨的「逛實體書店,在網路書店買書」的現象已經是過去式了。這是一個對未來現象的預測言,則無須評論。

小書店無法與誠品比擬 愛書人真的不買書?

第七段:「現代的書店最好的角色不再是圖書銷售的通路,而是策展的場域。開店就是策展。」這是蔡教授對書店經營模式的理念,這沒有對錯,只是當他提這個理念時,是否要自己去經營評估看看一間只有二、三十坪的獨立書店怎樣做到策展和書架的陳列和擺放,同時就策展的經濟效益為何?這絕非無法以誠品這類的百貨連鎖店來比擬的。

▲ 一間只有二、三十坪的獨立書店策展的經濟效益為何?這絕非無法以連鎖書店來比擬的。(圖/業者提供)

第八段:「現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已經更深入日常生活之中。」這個觀察不知從何而來,是否有參考文化部所統計現在各圖書館的入館人數和借閱圖書的人數的數據,同時,也應該再參考目前民眾到書店的人數和買書的數據,此一比較方可做此論斷。同時「愛讀書人不買書」的推論又從而來?如果只是他個人經驗,則又是犯了以偏概全邏輯謬誤。

書店和圖書館一樣 歡迎所有愛書人

第九段:「公共圖書館因為本身就是開放空間,你本來就可以自由進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愛待多久就待多久。沒有壓力,逛得輕鬆自在。」這依舊還是停留在前面不買書會不好意思的情結中,但我還是再說明一次,獨立書店依舊是開放空間,依舊是自由進出,要待多久都可以,不需要有壓力,書店絕不是旅遊團的購物商店,蔡教授真的不必要有不買書會不好意思的情結,而我也相信很多逛書店的朋友就是單純去享受逛書店的樂趣,不會有這樣的情結。

最後幾段文字,蔡教授還是肯定獨立書店的存在價值,也對獨立書店有所期許,只是這樣的鼓勵跟期許和前面幾段的文字論述似乎有很大的衝突與矛盾。

逛書店無須掙扎,真的買不買沒有關係的,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壓力,就大方走進書店浸享不同獨立書店的氛圍中!再次鼓勵所有的朋友去逛書店,請放心,不會有人因為你不買書不消費而對你翻白眼的!

▲ 公共圖書館本身就是開放空間,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獨立書店也是開放空間,可以自由進出,要待多久都可以,不需要有壓力。圖為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呂健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