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汶/避免科技文明反撲 及早制定AI明確法律標準

我們想讓你知道…政府、產業和工會等利益相關者需要攜手合作,應未雨綢繆制定明確的法律標準及用途、嚴肅面對。

▲ 去年好萊塢發生大規模罷工事件。(圖/路透)

● 林清汶/世新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

報載,2023年5月初好萊塢發生了一場一萬五千名編劇參與的罷工事件,美國編劇工會提出四大訴求之一,要求規範ChatGPT等,保護人類創意和專業工作者的權益。近年來,台灣學生論文、繪圖比賽,亦曾發生以ChatGPT代勞的事件;而馬斯克發明的女傭據稱在二、三年後可量產,可以客製化,依消費者所需提供型態,價格約台幣50萬元,功能包括家庭生活服務、幫忙清潔、煮飯、洗衣,甚至於聊天、受孕等。果真如此,從經濟角度觀之,以後年輕人還會想結婚、生小孩嗎?

人工智慧AI對人類提供了優越服務,已經超越人類想像無能不能,頂尖的科技日新月異創造不可思議的未來。當今網路資訊為人類生活提供了無限便捷,我們有幸生活在當下,看到過去沒有而現在突飛猛進的新興科技,不盡嘆為觀止,尤其人人持有手機,一機在手功能無限。然而,我們也面臨諸多遺憾,當年輕世代擁有了新興科技產品,人與人之間對話心靈的交流卻絕緣了,父母與子女親情少有互動、師生之間鮮有溝通、朋友之間沒有溫度,這都是科技產物下的後遺症,也是人類面臨的難題。當人工智慧AI無限擴張到真假不分,倘再持續加碼挹注後有了溫度、情緒、靈性等人類相同特質,滿街出現了很多AI人類真假難辨,我們人類將如何自處?如行政院長陳建仁面對立委提供影片質詢對真、假人,瞬時亦無法判定。

因此,政府、產業和工會等利益相關者需要攜手合作,應未雨綢繆制定明確的法律標準及用途、嚴肅面對,如AI可能涉及智慧財產侵權法律分際問題,規範何者不可為;限縮AI應用在特定功用上,如救災、爆破等,不能漫無限制延伸,避免科技文明後遺症反撲,將衝擊道德倫理價值底限,帶來無限可能災難。

▲ AI可能涉及智慧財產侵權法律分際問題,規範何者不可為。(圖/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