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闖黃岩島美航母卻撤離 跟美國做朋友是致命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說過:「做美國的敵人可能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朋友則是致命的」。菲律賓選擇做美國的朋友將是致命的。

▲ 荷蘭和美國22日在南海進行雙邊軍事演習。(圖/美國海軍)

● 林宇廷/自由撰稿人,網路媒體工作者

近期,南海局勢持續升溫。美國「肩並肩」聯合軍演結束不久,菲律賓便組織百艘漁船沖闖黃岩島。本以為可以為菲律賓提供支持的美國,卻連夜撤離航母,這是為何?

5月15日當天,一個自稱為「這是我們的」菲律賓民間組織,召集了上百艘漁船,在菲律賓海岸警衛隊的協助下,前往黃岩島周邊海域,展開為期3天的「沖闖黃岩島」行動。

美擴大干預南海 慫恿菲挑釁中

據菲媒報導,這場活動由5艘主船帶領,船上載有「這是我們的」組織成員、記者和外國觀察員等,100餘艘漁船跟隨。該組織的漁民對於中國長期「控制」黃岩島周邊海域表示不滿。他們還製作了許多的橘色球狀浮標,上面都寫著「WPS ATIN ITO!」的字樣。

「ATIN ITO」在菲律賓語中就是組織名稱的意思,「WPS」意為西菲律賓海,他們想在南海海域建立「菲屬經濟特區」,其根本原因,也是因為他們覺得位於菲律賓西邊的南中國海區域本就屬於他們。

有媒體發佈報導起底該組織,稱這個「民間組織」實際上長期受美國機構資助,此次登場作秀,暴露出美國正在加大干涉南海問題的力度,慫恿菲方朝著對抗的方向「踩油門」。

▲ 菲律賓青年團體曾登上黃岩島揮舞國旗,遭到中國海警攔截。(圖/翻攝自Kalayaan ATIN ITO粉絲專頁)

菲船隊打退堂鼓 美軍早先撤離

這一次菲律賓大規模行動,中國的應對準備是非常充分的。除了對等動員和組織漁民們進行集結之外,還安排了數十艘海警船在相關海域遊弋。用《紐約時報》的描述,中國在當地部署了「壓倒性的力量」。

儘管此次行動聲勢浩大,並有菲律賓海岸警衛隊為船隊護航,但因受到中國海警的強力震懾,該組織在離黃岩島還有50餘海浬的地方就停滯不前,並提前結束行動,沖島任務並未完成。而後該組織卻單方面宣稱,任務已經取得「勝利」。

菲律賓為什麼會「打退堂鼓」,或許與美國有關。根據國際船舶信號網站的資訊,之前一直在黃岩島附近海域遊弋的羅斯福號航母,美國最大的作戰平台,號稱在「肩並肩」演習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主力武器裝備,在菲律賓「勇闖」黃岩島的前一天突然連夜撤離1,200多公里,抵達十段線靠近越南方向的萬安灘附近,而後繼續航行到達新加坡附近海域。據某軍事媒體判斷,這一異常舉動與中國解放軍055型萬噸大驅逼近黃岩島密切相關,因為1200公里的距離正好超出了055大驅上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的打擊半徑。

換而言之,在菲律賓開始集結漁船的第一時間,美軍就已撤離。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美國沒有預料到菲律賓人會臨陣退縮,原以為中非雙方會發生衝突,於是先撤離,也好撇清關係。其次是,美國或許未曾預料到中國在這件事情上也擺出如此大的陣仗,嚴重誤判中國在黃岩島問題上的態度。

▲ 在菲律賓開始集結漁船的第一時間,美軍就已撤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美棄菲不是第一次! 藉南海操弄抗中

美國軍艦撤離產生的後果非常嚴重。一方面來說,菲律賓政府層面和輿論層面,普遍比較反華,沒有美國的支持,菲律賓反華集團的士氣受到極大打擊。第二,美國軍艦的撤離,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範圍,會對美國這位盟友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早在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時候,美國已經拋棄了一次菲律賓,這也直接導致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轉變對華立場。

所以小馬可仕最大的倚仗其實並不一定會出手,起碼從現在看來,美國將「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從黃岩島周邊撤出,就是不想執行那份很早前的《共同防禦條約》。

南海原本很平靜,但是美國人來了之後,讓這裡充滿爭吵」。杜特蒂認為,在南海問題上,就是美國在給菲律賓下指令,告訴本屆菲政府不要害怕去挑釁,因為美國會支持馬尼拉。不過,他不認為美國會為菲律賓「出生入死」。

對於南海諸島主權問題,近期又再添權威證據。備受關注的南海問題引起了國際專家的研究興趣,英國國際法教授安東尼.卡蒂用了近十年時間,研究了大量英國、法國、美國自19世紀以來關於南海諸島所有權問題的史料,將研究成果寫成了《南海的歷史與主權》一書,得出「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這一結論。而美英法三國的歷史檔案,也都明確顯示,菲律賓人對南海的島嶼都沒有主權主張。書中還透露,美國很早前就知道菲律賓對南海島嶼沒有主權,但其仍鼓動菲律賓去爭取,其目的顯而易見。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說過:「做美國的敵人可能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朋友則是致命的」。菲律賓選擇做美國的朋友將是致命的。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說過:「做美國的敵人可能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朋友則是致命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