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建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停招 AI時代更需要人文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現代社會一切向錢看,欠缺人文關懷的哲學大師,對國家與社會不見得是好事。

▲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已於112學年起停招,今年的二年級學生將成為最後一屆人社班。(圖/記者袁茵攝)

● 鄧鴻源/台大物理博士、大學教授

AI時代的來臨會不會影響孩子未來選擇的科系呢?據報導,身為全台第一學府的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已於112學年起停招,今年的二年級學生將成為最後一屆人社班。

身為校友的我,雖然以前不是唸社會組,也感到很悲哀。因為現代社會一切向錢看,欠缺人文關懷的哲學大師,對國家與社會不見得是好事,畢竟我們需要理工醫人才,也需要人文社會的人才,否則誰領導這個國家與社會?試問,每一個理工醫人才適合當總統或縣市長嗎?

眾所周知,歐洲如果沒有哲學家伏爾泰鼓吹人權思想,沒有孟德斯鳩主張民主制度,沒有盧梭「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會有美國與法國革命的發生,進而建立現代化的民主政府嗎?

以上歐洲啟蒙時代的三賢,在哲學、政治與教育上均有卓越成就,以捍衛公民自由自許,特別是以守護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儘管在他們所處時代的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他們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其思想對美、法兩國的革命思想家都有影響。

▲ 歐洲如果沒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哲人的思想,恐怕就不會有如今自由民主的社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因為科技發展,歐洲在18~19世紀有工業革命,20世紀有量子革命,提升人類的物質文明,一些歐美大國因此在海外拓展其殖民地市場,但國內社會貧富差距也日益懸殊,所以有許多偉大社會學家產生,希望解決社會問題,因此今日歐洲才有相較自由、民主又富足的生活。

而原本要解決社會貧富差距的馬克思與和恩格斯有偏差思維,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才能為勞工爭取幸福,但從史達林與毛澤東的執政時代可以看出,沒有自由、民主與人權,只有階級鬥爭,用殘酷的手腕對付階級敵人。

如今,其思想將世界劃分為兩大陣營,互相對立,爾虞我詐,且擁有互相毀滅的武器,讓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實非人類社會與萬物之福。可見哲學家有如兩面刃,一念之差,可以決定世界之禍福。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有好的一面,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10點設想中有一點是:所有孩子都能在公立學校接受免費教育,禁止工廠使用童工;工人能得到更多,比如獨立、不被異化,最重要的是要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而非他人奴隸。

二戰後,世界因此分成兩個世界,自由民主社會與專制獨裁社會,彼此勾心鬥角,互不相讓,使整個世界籠罩在不安的狀態中,可見社會學家的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力之大。科技的進步不一定帶給世界和平與幸福,尚需社會與人文學家的貢獻,才能帶給人類幸福。

▲ 科技的進步不一定帶給世界和平與幸福。(圖/視覺中國)

如今,面對科技AI時代來臨,建中校長莊智鈞表示,人文社會素養仍被學生需要,要鼓勵孩子關懷社會、與社會保持連接;教育局長湯志民也相當贊同,就算因AI時代而想選擇理工科作為未來道路,但「人文永遠是科技基礎核心」,AI設計也必須具備人性化,因此鼓勵各校設置人文社會相關課程。

日前AI大師黃仁勳與台積電前張董也說過「尖端科技業不只需要科技人才,也需要人文人才,否則未來AI帶給世界的可能是禍不是福。」

台灣社會普遍短視近利,只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沒有重視人文社會人才的培養,非國家之幸與社會之福,關鍵在哲學教育的普及應從小開始。

歐洲學校常教育學生如何培養思辨,如:「我是誰?未來到底想做什麼?究竟能做什麼?又希望變成什麼?」所以他們普遍活得自在又安祥,且各類大師與人才輩出,然而台灣呢?

當我們從小落實哲學教育,學生就會不斷獨立思考,什麼是是非對錯,不受他人擺佈。

台灣有很多科技人才,但是缺乏人文社會學的大師,所以經濟與科技雖然有發展,但是社會福利跛腳,也欠缺同理心,許多人有壓力,過得不快樂。

▲ 黃仁勳與台積電前張董都說過「尖端科技業不只需要科技人才,也需要人文人才,否則未來AI帶給世界的可能是禍不是福」。(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