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大罷免潮,情勢一面倒,罷免藍綠委第一階段人數為36:0。(圖/記者屠惠剛攝)
●韋安/資深媒體人
二月以來,藍綠雙方相繼發動針對對方立委的罷免連署。然而,綠營行動頻頻成案,數量已呈「十幾比零」、「二十幾比零」甚至「三十幾比零」的懸殊局面,讓國民黨基層焦慮蔓延,黨內氣氛也趨於沉重。
外界輿論與綠營支持者批評國民黨動員遲緩、應對無力,泛藍輿論內部也開始質疑其集體表現,憂心這種一邊倒的情勢,不僅象徵性不利,更重挫組織信心與士氣。
然而,問題並非來自領導或決策者的缺位,而是國民黨長期的文化結構使然。即使有清晰策略與方向,最終仍需在內部不同聲音間反覆協調與妥協。即便策略正確,也常因內部壓力而步調混亂,戰略難以落實。
這種現象,不難讓人聯想到《三國演義》中「蔣幹」的角色。口才滔滔、忠心耿耿,卻因誤判形勢、缺乏全局觀,反而誤導決策,造成自傷。國民黨內部類似聲音並不罕見,主張「以罷制罷」的論調尤為高漲,呼籲展現對等回擊。然而,這類主張在基層引發迴響後,縱使黨中央策略審慎,最終也難以不讓步。
於是,國民黨陸續展開罷免綠委行動。表面看來回應了基層要求,但實際上暴露出組織資源與動員能量的侷限。罷免戰線一旦全面鋪開,必然導致資源分散,組織耗損,而最終成果仍充滿不確定性。
過去幾場罷免與補選,國民黨始終無法突破這一結構性劣勢。若再因應內部壓力倉促應戰,結果恐怕將不是「以罷制罷」,而是「以罷自罷」,局部戰役可能演變為整體性崩盤。
這不只是戰略選擇的問題,而是源自長期組織文化與運作習慣。即使有共識與規劃,仍常因「各方需求必須平衡」的習性,不斷被調整與稀釋。即使方向正確,行動執行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這正是國民黨當前的關鍵挑戰:如何在內部分歧與妥協文化中,維持戰略穩定,而非一再失去節奏與主動。
一、「非正常選舉」中的結構性劣勢
回顧近年補選、罷免、公投等非常態選舉,國民黨動員效果普遍落後民進黨,幾乎難以扭轉。
2021年四大公投,國民黨發動「四個都同意」,但最後同意票僅占總選舉人數19.2%至19.9%;民進黨「四個不同意」動員則達20.8%至21.5%。雙方皆全力動員,但基層組織與議題操作,民進黨明顯佔優。
2022年台中中二選區補選,顏寬恒即便長期耕耘地方,仍不敵林靜儀,得票率分別為27.21%與31.06%。
同年,台北市萬華中正區林昶佐罷免案,泛藍陣營獲「同意罷免票」23.2%,未達25%門檻而告失敗。2023年南投第二選區補選,林明溱得票率21.8%,也不敵蔡培慧的22.8%。
唯有2023年台北市中山松山區補選,王鴻薇勝選,得票率約24.26%。然而該區為國民黨傳統優勢選區,並不足以扭轉全局。
整體而言,國民黨在非常態選舉中的劣勢已趨固定。尤其在選舉動能不足、投票率偏低時,支持者出席意願進一步受限,導致選戰反覆失利。
二、藍綠群眾動員模式的根本差異
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動員模式與支持者習慣存在明顯差異,形成結構性落差。
國民黨動員邏輯更接近農耕社會。組織與支持者習慣於在大選等「固定節令」進行大規模行動,平時則相對各自為政,政治參與度有限。即使面臨罷免、公投等議題,多數支持者仍缺乏動力與連結性,難以有效啟動。
反觀民進黨動員模式更具游牧特性。政黨、社運與地方組織聯動緊密,平時即維持高度整合,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集結,發動行動。尤其選舉失利或情勢不利時,更具備轉守為攻的能力。
2024年選後,民進黨雖成雙少數政府,但因「大罷免」被視為翻轉困境的契機,迅速整合黨政媒體與民間資源。罷免聯署與動員行動節奏緊湊,效率明顯優於國民黨。
國民黨雖同步發動反制,但因基本盤動員意願與頻率不同,無法與民進黨匹敵,效果有限。
三、國民黨的集體自知之明
面對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國民黨內外壓力交織。一方面,民進黨全黨動員迅速形成攻勢;另一方面,黨內激進聲音主張「以罷制罷」,將局勢推向正面衝突。
過去經驗顯示,國民黨在非常態選舉中動員能力薄弱,即便民進黨執政地位不穩,其組織滲透與短期動員力依然具備結構性優勢。2021年四大公投結果已是一大警訊。
若激進路線主導應對,反而可能刺激對手支持者集中動員,推高投票率,使邊緣選區更容易突破罷免門檻。雙方罷免訴求內容差異,也進一步影響動員效果。民進黨主打「國安清除中共同路人」,訴求單一鮮明,易激發危機感;國民黨則聚焦地方服務,動員張力較弱。
民意結構亦不樂觀。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顯示,民進黨支持度37.3%,國民黨僅20.5%。若將資源投入反擊罷免戰,恐將消耗組織能量,導致整體區域守勢削弱。
此時,如何清楚評估行動邊際效益,避免陷入「光頭洗頭」式無效循環,是當前更需正視的問題。
四、國民黨需要有定力的「曹操」
當前國民黨內部論戰激烈,亟需一個能夠統整戰略、穩定步調的角色。相較於躁進的「蔣幹」,更需要具備定力與戰略眼光的「曹操」。
若繼續在罷免戰泥淖中消耗,只會資源分散、陷入被動。民進黨短期集體動員力已在過去多次選戰證明優於國民黨,硬碰硬的勝算極低。
當前或需轉換戰場,將議題拉回自身可主導領域。如「反廢死」、「反戒嚴」等議題雖具爭議,但較容易引發社會關注,有機會重建論述主導權。
近期民調亦反映國民黨論述乏力,無法有效擴大中間選民支持。針對2025年中央政府預算案,僅28%民眾認為國民黨處理適當,超過五成認為不當。
當務之急,是整合黨內聲音,避免各說各話,形成穩定且一致的論述戰線。否則,即使部分選區防守成功,整體形象仍可能下滑。
此次罷免戰,民進黨訴求鮮明,國民黨則略顯分散,動員效果有限。最終是否能穩住基本盤,取決於能否抑制躁進聲音,聚焦戰略,避免激情驅動決策。
即便罷免戰果不如預期,但若能藉此梳理論述、重建民眾信任,對2026九合一選舉仍具戰略價值。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