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微調--呼應新時代的要求

曾健民

1997年,李登輝欽命杜正勝等人寫了一本國中用的《認識台灣》教科書,我們花了一個暑假逐字句進行深入的考察和批判,寫了一本《認識台灣教科書批判》,廣發國中老師參考。所以深知,這本歷史教科書完全以兩國論的政治觀點為指導去杜撰的台灣史,這成為往後台灣史課綱的主要架構。近20年來,在親綠學者和民進黨的包辦下只有變本加厲,加劇了青年學生對台灣史觀的錯亂和對現實的矛盾。

為解決這個問題,這次台灣史課綱的「微調」,只不過恢復了台灣史的最基本事實以及憲法的最基本內容,卻引來了綠獨人士的連日攻擊,企圖阻撓、翻案,繼續霸占台灣史的發言權。

台獨史觀最主要的觀點,不外極力去中國化並且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誇大荷、西、日對台灣統治的正當性。所謂去中國化,在民族、國家認同上,不是抹消就是負面詮釋明鄭、清廷、中華民國的統治;在社會認同上,就是把原來就是中國華南社會為母體的台灣社會與中國切割。這種「去中國化」,把台灣社會的中國內容切除的台灣史觀,本質上等同於「去台灣化」;挖去了中國內容的「台灣」,怎麼會有主體性呢?矮小漢人的角色,誇大荷、西的統治;否定台灣光復,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只剩下荷、西、日主體,哪還有台灣主體呢?

這種史觀,充其量只是帝國主義的史觀,反映了台灣後殖民主義的歷史觀點。

台灣的光復,台灣的復歸祖國,是一場「民族革命」,這是名詩人、評論家王白淵說的,也表達了台灣人的悲願和心聲。光復後,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的一省,台灣民眾作為中華民國公民參加了制憲、行憲,舉行各級民意代表選舉組成政府,行使公民權,享有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這樣明明白白的歷史事實和政治、社會現實,卻被從來的台灣史課綱刻意模糊了、置換了。

我們只是希望把台灣歷史的基本事實告訴下一代,把台灣的政治現實和社會真實傳達給青年學子,讓他們不再活在台獨建構的歷史和虛構的國家中。只有站在這樣的「台灣主體性」上,才能掙脫社會意識認同的混亂和矛盾,克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創造新台灣。台灣史課綱的「微調」正是呼應了這樣的新時代的要求。

●作者曾健民,台北,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員,日本九州齒科大學研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