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1968),我們一起學運!

紀錄片《68-法國學運紀事》探討了法國1968年「五月革命」的爆發原因及經過。(圖/翻攝自網路)

戴晚郎

2014年3月的台北,並不平靜。正如1968年5月的巴黎,並不憂鬱。這兩個時間點不約而同的爆發了同一種能量:學生學動。

如果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那麼,學運也就不是唱K夜衝。血、汗、淚 都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歷史上的學運百百次。若論最正港、最經典、影響最深遠的,不得不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或稱「五月革命」,May 1968 events in France)。所有革命的爆發,都必然具備若干必要的條件。回顧這場風暴,你會驚訝的發現,「太陽花學運」竟然跟「五月革命」有那麼的相似!

「五月革命」的起源,其實是跟一群「嬰兒」有關。話說二戰後歐美爆發一波著名的「新浪潮」:是為嬰兒潮。嬰兒潮讓1958至1968年之間,法國的年輕人增加了一倍。1938年時,法國的大學生人數為6萬人。到了1968年,大學生人數爆量到60萬5000人,比英、德、比利時三國大學生加起來的總數還要多。

但是,法國的教育制度僵化、漏洞百出、宿舍不敷所求,早為學生所不滿。後來,為了減少大學生人數繼續爆量,教育部決定高中會考(BAC)不再是進入大學就讀的唯一參考條件,改由各大學自行審核篩選高中會考及格的學生。

這個決定讓所有大學生變得十分焦慮,因為不懂篩選的標準為何,深怕會有黑箱作業,做成不公不義。學生的不滿情緒漸拉高到引爆點。

大學校門外,更不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戴高樂總統領導下的法國第五共和,是一個威權的保守社會,當時同性戀還是犯罪、電視新聞和節目要經過審查、女性上班時不能穿褲子、已婚婦女想到銀行開戶,還需得丈夫的同意。

當時職場的工作條件不佳,老闆隨時可以將員工炒魷魚。工廠工人對雇主的常年壓迫所積累的憤怒,也到達了爆發的臨界點(所以,學運發生後,很多工人都加入抗爭)。

更糟的是,連大環境也不佳。當時第五共和的能量已開到極致。經濟成長停滯、失業率飆高,大學生太多、「畢業即失業」的惶恐,更讓許多大學生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但政府對此一巨大變化卻視若無睹。

而這個時候,反抗運動在外國早已是波瀾壯闊、狼煙四起了,1967年10月21日,美國10萬學生和民眾發起「向五角大廈進軍」運動,示威者衝到五角大廈前的草坪上,扯下了國旗。1968年1月,越共發動了著名的「春節大攻勢 」,首度進入城市作戰,一度佔領了順化,讓美軍損失慘重。

這些例子讓法國學生意識到:個人雖小,但團結力量大,小蝦米可以扳倒大鯨魚。權力,是掌握在街上抗議的人手上,年輕人開始認為:學運是改革社會的最佳途徑。

事實上,從1967年11月開始,大學生即開始醞釀改革大學制度、大學宿舍加建的抗議活動、以及改變封建的社會文化。但是,當時集所有權力於一身的戴高樂,是個不善聆聽、也不願聆聽的領導人。他一再錯失跟社會對話的契機。這股怒火因為警察對學生抗議活動執法過當而爆發衝突,最終導致整個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數天後,同情學生被國家機器以暴力對待的數十萬民眾,參加了全國性大規模罷工並上街示威、強烈抗議戴高樂的不適任。

事件的「驚爆點」爆發於1968年的3月22日。150名大學生,在南德合大學(Nanterre,現為巴黎第十大學) 社會系學生科恩-班迪(Dnaiel Cohn-Bendit) 領導下佔領了學校。騷動很快波及索邦(Sorbonne)神學院,學生佔領校園。校長宣布關閉學校、召派警察到場強行驅散學生,衝突爆發。

5月6日,6000多名示威學跟與警察發生衝突,結果600多人受傷,400多人被捕。騷亂迅速蔓延到外省城市。戴高樂表示決不容許街頭暴亂。 但接下來情況更糟,5月10日爆發了著名的「街壘之夜」(Night of Barricades)衝突,巴黎市民開始同情學生紛紛加入示威,在巴黎街頭築起路障,與防暴警察爆發巷戰,導致300多人受傷,500多人被捕。

自此之後,前後相繼發生有60多宗暴動事件,工人階級隨後加入大學生學運,以致5月13日演變成全國性大罷工,所有大學生、高中生、工人在全國抗議遊行,人數高達六、七十萬。法國各大小工廠罷工人數更高達一千萬,全國陷於癱瘓,國家機器停擺。

老謀深算的戴高樂在5月30日宣布解散國會,重新選舉。6月大選中,支持戴高樂的右翼多數派大勝,拿下四分之三議席,強化了他執政的正當性,一舉瓦解五月學潮。

但五月風暴所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並未消失。一年後的1969年4月,戴高樂因提出的削弱參議院權力修憲案公投遭否決,黯然下台。

關於「五月革命」 的影響,有實質和精神兩大層面。前者,學生及工人活動於6月7日政府跟工會簽訂「葛內爾合約」(accords de Grenelle)後落幕,合約中政府承諾改革高中會考的實行制度、提高勞工的薪資所得、工會在企業團體公司中可以自由行使工會權。

精神上則難以估計。 對許多左派分子而言,這場學運是法國社會的一大分水嶺,是神聖的解放時刻。 毛派出身 、曾在學運中擔任領袖而下獄的物理學家吉斯瑪(Alain Geismar)說,這不是一場成功的政治革命,卻是成功的社會革命。

「五月革命」 解放了保守的法國社會, 讓思想百花齊放。有人說,左派的密特朗、離過婚的薩科齊後來先後當選法國總統,都得利於這場革命。最重要的是,它為「學生無罪,造反有理」作了定調。

有關「五月革命」的電影,紀錄片有2008年的《68-法國學運紀事》(68), 劇倩片則有《安那其戀人》((Regular Lovers,2005) 、伊娃葛林的成名作《巴黎初體驗》( The Dreamers,2005)等。.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