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爭脫序採預防性羈押嗎?

吳景欽

反核民眾抗爭不斷,並因佔據重要交通要道致造成交通癱瘓之狀況,內政部不僅強調警察將採取更強勢的作為,亦會將蒐證資料交給檢方,以向法院聲請預防性羈押。只是採取此種羈押手段,是否真能防止脫序行為,不僅有疑問,更會引來違法、違憲的批評。

羈押的目的,向來被認為僅限於保全被告與證據,而不具有防止再犯與先行刑罰的功能。惟就某些具有常習性的犯罪者而言,若不能即時為拘禁,恐無法防止其再為犯罪,致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也因此,在1997年,我國沿襲德國自納粹時代即存有的制度,而於刑事訴訟法增訂第101條之1,即所謂預防性羈押。根據此條文第1項,針對某些再犯可能性高的犯罪,如放火、性侵害、竊盜、詐欺、恐嚇公安等罪,檢察官只要認為被告犯嫌重大,且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施同一犯罪之虞者,即可向法院聲請羈押。

所以,就近來的反核四抗爭者路過或佔據馬路的行為,即可能觸犯強制或恐嚇危害安全罪,致屬於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1第1項第4款,得為預防性羈押的案件範疇。惟關於有無反覆實施同一犯罪的判斷,向來就欠缺一定的衡量基準,此標準若趨於浮動,必會造成因檢察官或法官而異的差別對待。甚且若大量使用此等羈押,不僅逾越羈押在確保被告就審與保全證據的目的,更可能使羈押成為一種先行刑罰。同時,一旦為再犯之虞的認定,則不啻是種有罪預斷,致嚴重違反無罪推定原則。

事實上,預防性羈押自立法以來,一直備受爭議,而德國相類似的保安式監禁(Sicherungsverwahrung),早已遭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宣告違憲,甚至歐洲人權法院亦指為侵害人權。所以,若想以預防性羈押來為防制抗爭脫序的手段,不僅有違慎押原則,亦得面臨違憲性的質疑。更何況,羈押乃有期間的限制,主事者若不想辦法消除社會不滿的情緒與根源,此種拘禁手段也僅具有暫時性的防制作用,而非根本解決之道。

●作者吳景欽,博,真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