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中華棒球隊。(圖/中華奧會提供)
石屹軒
我時常覺得,棒球是一項講究「機率」的運動,如何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將每個Play的成功率提升到最高,進而贏得比賽。
仁川亞運棒球金牌戰,中華隊前段戰打得相當不錯,1局下和6局下少於兩出局三壘有人時,林瀚和郭嚴文都有送回壘上的跑者,投手郭俊麟和陳冠宇的表現也都夠水準,可惜5局上游擊手潘志芳的失誤,讓中華隊多丟了一分。
這場比賽最大的關鍵,我認為是在7局下半,中華隊以3比2領先,又無人出局攻占一、三壘時。此時韓國派上右投後援安志晚,中華隊則輪到7棒指定打擊,右打的朱立人。
在這個爭搶關鍵保險分的時刻,如何將得分的「機率」提升到最高?簡單舉個例子,就是左打者對右投手的優勢。
原諒我對韓文一竅不通,無法查到安志晚分別對右打者與對左打者的被打擊率。但我想,左打者面對右投手,比右打者面對右投手具有優勢,絕對是肯定的。大聯盟統計,從2007年到2012年,右投手面對右打者的平均被打擊率是0.251,面對左打者時被打擊率則提升到0.268。(當然,如果你對上的右投手是Mariano Rivera,那又另當別論)
7局下,當中華隊無人出局攻占一三壘,對手換上右投,中華隊則輪到前兩次都打不好的右打朱立人,此時是否可以考慮更換左打者,提高對戰優勢,進而提升得到保險分的「機率」?當時中華隊板凳上的左打者還有張進德、楊先賢和于孟雄,況且更換指定打擊,對往後的守備將不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是,我們的教練團選擇按兵不動,結果是朱立人揮棒落空被三振。
錯失掉第一個機會,再來輪到8棒林琨笙。考量到林琨笙此戰有一支安打,又是配球和領導球隊的核心,此時不換下他可以理解。但這時,對手韓國就掌握住較高的「機率」,成功守住可能失掉的分數。
林琨笙最後將安志晚的外角變化球,勉強碰向中外野,這球打得其實相當漂亮,如果是正常守備,很可能是一支安打。但是第一時間,我想許多人都和我一樣的驚訝:「韓國中外野手怎麼會守那麼淺?」
還是「機率」的問題。韓國隊這樣的佈陣是有風險的,如果因為守太淺而被打Over,恐怕得要掉2分。但是,林琨笙向來不屬於長打型的打者,韓國想必也評估過:「趨前防守,守住關鍵分」的機率,要比「被打Over,多掉2分」的機率大的多,於是他們選擇趨前,結果證明他們是正確的。
▲亞運棒球金牌戰。(圖/翻攝自華視)
然後我又想到去年經典賽8強,中華隊和日本隊那場浴血大戰,日本隊在9局上的那次盜壘。該場比賽之後,曾經來台打職棒的高津臣吾上了節目做分析,原來日本隊是抓到陳鴻文投球動作過大,在此情況下發動盜壘,成功機率將大幅提升。
根據作家許昭彥先生在「輕鬆看懂美國職棒」一書中引用的美國報導,「如果投手投完球,到捕手接到球,最後傳到二壘的時間多花了0.3秒,那對手盜壘成功的機率,就從百分之61.4提升到百分之77.1。」
當時日本節目是這樣分析的,「日本職棒投手平均投球動作要花1.25秒,而陳鴻文則要花1.4秒。」當時日本考量到多出這0.15秒,盜壘成功率可望提升,於是大膽啟動,結果是鳥谷敬盜壘成功,井端弘和敲出追平安打,最後日本隊在延長賽擊敗中華隊。
回到這場中韓金牌戰,中華隊先是錯失了追加保險分的最佳「機率」,反之韓國隊則掌握住守住分數的最佳機會。之後8局上換上羅嘉仁,我認為換投時機沒有問題,只是羅嘉仁的控球,使得中華隊在前7局的高水準演出付之一炬。至於中華隊為何總是欠缺一位強力的終結者?我想這又是另個層面的問題了。
其實,從去年經典賽對韓國、日本,中華隊連兩戰在球賽後段遭到逆轉,到去年底的「中日經典對抗賽」,中華隊連吞三場低比分敗仗,到昨天這場中韓亞運金牌戰,中華隊都面臨一個相同問題,那就是:我們的選手都具備不錯的實力,也展現出應有的纏鬥力,差別在我們無法將「實力」與「纏鬥力」,化為贏球的能力。
這次亞運,韓國實力高於我們無庸置疑,我也不想再提那種「球是圓的」、「中華隊不是沒有贏球機會」的老調重彈。還是那句話,當你在細節部分沒能掌握最佳的贏球機率,反之對手則有效掌握,結果自然是高下立判。
●作者石屹軒,熱愛體育,任職於FOX Sports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