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來源標示不能妥協

李武忠

國內接二連三發生食安事件導致人心惶惶,再度凸顯食品原料應標示來源的必要性。以中國大閘蟹為例,目前已經進入肥蟹盛產期,只是才剛開始國內就發生中國政府發出「合格證明」的大閘蟹,竟然被驗出含有禁藥且可能已被吃下肚的案例,再度勾起國人對中國產大閘蟹含禁藥的不好記憶。除了進口外,國內也生產大閘蟹雖然數量有限,但因本土產大閘蟹無不當藥物殘留加以養殖環境佳,口碑比大陸產大閘蟹好,也反映在市場售價上,因此有不肖商人拿中國大閘蟹混充本地產大閘蟹,消費者不僅傷了荷包,還需承受食安的風險,紛紛要求市售大閘蟹應該要有清楚來源證明並透過標章認證,有效區隔中台產大閘蟹來確保消費者食的安全。

不只大閘蟹有此需求,日前媒體也批露國內多家知名茶行(曾獲多項獎項)涉嫌將低價且具高農藥殘留風險的大陸茶經第三地如越南、泰國、新加坡等轉運來台再混進台灣茶葉銷售牟利,行之多年,數量高達200萬公斤,不法所得超過5億元以上,不僅將消費者置於農藥中毒風險中,也嚴重影響到本土茶業的聲譽與國際形象,同樣凸顯出實施原料來源標示的必要性。

令人憂心的是立法院新會期執政黨將力推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其中對於區內設置農業加值所使用國外進口農產原料,政府部門只是依照現行海關通關檢驗模式,不願對區內加工成品採取原料來源標示措施,理由是示範區內若強制規定,

將形成區內比現行規定更嚴格之情形,有違示範區自由化的核心精神。只是這些原料來源不同的加工成品同樣掛上M IT標章出口,一旦發生重大食安事件,國外消費者在無法區隔的情況下,為求自保恐採取拒買台灣製造產品,將會對整體台灣農業形象與行銷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本土農業未蒙其利卻深受其害,政府施政不能一意孤行。

食安無分藍綠,考量台灣M IT優良形象得來不易,為了農民生計,政府部門應該以立法方式要求自經區內區外加工農產品均需明確標示原料來源證明,這也是政府擬推動食品可追溯體系的基本精神,不要說一套做一套,讓確保食安成為空話。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