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政改革/高監挾持案檢討報告只見檢討不見策進作為

作者/河暝

花了十幾分鐘看完高雄大寮監獄挾持案的調查報告,裏頭告訴我們的訊息都是監獄管理程序不當的問題,因此這份調查報告只見內部缺失檢討,而不見未來策進作為!就長遠而言,恐難以真正思考出長治久安之道!

事實上,本次案件其實暴露出三個長期深層結構性問題:一是監獄擁擠問題、二是監獄矯治與管理策略問題、三是受刑人申訴管道問題。

首先,就監獄擁擠問題,係受到長期朝向趨嚴的刑事政策影響有關,再加上監獄煙毒犯是否應關收在監獄內,因為其目前為最大宗之收容人口,如果將煙毒犯移出監獄,當然對紓解人口壓力有很大幫助,但外界轉銜機構,如醫療體系有準備好嗎?此恐非當前首選之解決方案!其次案發當時有學者提出仿效美國打造一個超級安全的監獄(supermax)來收容長期刑與危險犯行之受刑人,鑒於當前國家財政窘困,民意對監獄擴建或新蓋監獄均視之為「嫌惡設施」,若要找地新蓋監獄,恐也徒增地方民意反彈之風險,且曠日廢時。

筆者曾在多年前曾提議,法務部矯正署應提高外役監獄的使用功能(提高外役監服刑日數能折抵自身刑期日數),藉由修改監獄行刑法與累進處遇條例,賦予外役監發揮更具彈性與具吸引人之獎勵效果,如將外役監設定為類似中途之家之矯治機構,讓長期刑、表現良好與願意配合參與實驗性處遇方案之受刑人容易申請進入外役監(因當前外役監之門檻較高,且有收容量受限),且必能提早假釋。惟當前外役監的收容人仍然有限,加上裏頭處遇內容多屬農務與宗教性質活動居多,讓受刑人興趣缺缺。如果擴建外役監,打造成為監獄與外界之轉銜機構,即讓將假釋或在監評估表現良好之受刑人施以短期有特色教化(接受專業諮商與心理輔導)與技能訓練(可出監工作,夜間返回),然後交付觀護體系進行後續監控,如此可有效紓解一部分監獄人口,然後再搭配修法,讓純粹吸毒無其他前科之戒治人,不要進入監獄,這樣紓解監獄人口將逐漸見效!

其次,監獄矯治與管理策略問題方面,主軸應該放在戒護安全管理與矯治教化這兩部分。戒護安全管理方面,鑒於當前監獄管理人員工作壓力大、流動性偏高且職等偏低等問題,建議戒護安全應朝向提高專業位階方向規劃,如法務部矯正署應成立專責戒護安全訓練中心,透過專業認證來提高戒護人員的專業能力與升遷機會,鑑於戒護安全人員職等偏低,部分年長者思維守舊,抗拒新管理制度,年輕者不滿工作壓力大,職等過低一般監所戒護安全經驗出現斷層,不乏傳聞許多監獄基層管理人員透過考三等監獄官作為升官加薪之跳板,因此為使戒護安全人員安心工作,戒護安全人員職等宜朝專責化再提高(現階段國家考試為4等特考之委任官),且透過定期受訓與考核,使監獄管理品質提高。

矯治教化工作方面,由於國內矯治機關在教化與調查分類之投資比率偏低,且相關編列預算偏低,故常需仰賴外界民間資源協助,致呈現看似教化活動多元,實則欠缺主旋律,實質教化內涵有限,行政聯繫工作倒不少,加上欠缺穩定且具長期發展研究之矯治輔導政策,導致監獄教化工作多淪為團康娛樂與配合政策要求下之樣板活動,對受刑人的幫助有限,效果也通常是曇花一現,持久性不長。建議監獄教化人員應提高專業化認證,人力規劃上採取一半專任行政人員與一半兼任具專業證照人員,專任行政人員主責教化行政事務,兼任教化人員則規劃長期專業教化活動為主。由於過去許多矯正機關太重視技藝活動,除一方面可增加監獄曝光度外,另一方面藉發展一監一特色,以提高監獄收益。倘若當技訓活動之重視程度高於教化活動的時候,監獄的存在功能到底是要教育受刑人?還是要幫助受刑人變成能賺錢的人?如果受刑人的心理、家庭、品德與人際關係問題沒有變好,光有一身技藝本領,受刑人出獄後從此會變好?令人質疑!

最後有關受刑人申訴管道問題,除涉及受刑人在監人權、監獄管理不當與風紀等問題,吾人建議未來可朝兩方面思考,如事涉受刑人在監人權問題,倘循監獄內部正常申訴管道無效後,可建議開放監獄外地方律師公會代為接受申請,向法務部矯正署進行申訴。其次屬監獄管理不當與風紀問題,建議矯正署成立科學儀測機制,針對監獄爆發管理風紀案件進行測謊,以增強調查功能,及早肅清監獄內部毒瘤。

總之,本次法務部針對高雄監獄之調查報告大概只能釐清事發經過之部分真相,為使將來監獄矯治正常運作,政府宜重視監獄體質的改造,其中不能只重視硬體的建設,更應該注意監獄軟體部分之改造。由於監獄人口擁擠衍生出高壓的收容環境,獄政單位能否藉由更好的處遇措施以安人心,這部分必須有賴科學與專業化的證據來進行體質改造。然而當前監獄內部管理多沿襲舊制,欠缺新刺激,內部文化保守欠缺新思維,藉本次事件後,如何透過類似針灸刺激來帶動監獄內部各項制度之變化(體質調整),而不完全採放血治療(更換典章制度與興建監獄),則端視政府對獄政的重視程度和較深入體會與認識才行。

●作者河暝,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研究興趣為監獄矯治與矯治社會工作。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