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事務間的理想與現實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赴復旦大學出席《主席與青年有約》。(圖/記者張一中攝)

作者/劉性仁

日前適逢1993年辜汪會談22週年,馬英九提出相關談話,細數九二共識的緣由與價值,除了表明馬政府的兩岸態度,宣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之一個中國原則外,並對外界許多關於九二共識的替代說法,表達一定的態度及觀點;諸如對於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競選時提出的「台灣共識」及「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主張;謝長廷先生提出的憲法共識、憲法一中或憲法各表等,認為這些主張都無法同時獲得台灣社會與大陸方面的認同,也無法取代「九二共識」;誠然九二共識已經變成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既是國民黨執政與民進黨執政的差別,也是理想與現實間妥協之勉為其難的產物,它雖有侷限性難以突破與超越,但卻是兩岸互信中所僅存的少數共識,因此這喚起我們思考,兩岸事務間始終存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從柯文哲所提出的「一五觀點」,主張尊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協議和互動歷史,以四個互相原則,促進交流、增加善意,讓兩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來;到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主張「維持兩岸現狀」,並表達未來如果重返執政,將依據監督條例逐案檢視兩岸協議、繼續協商的立場。顯然無論是柯文哲或是蔡英文,面對現實,但又不願意放棄理想,講出一些不清不楚或是未完成及未講完的論述,比起九二共識,一五觀點及維持兩岸現狀要顯得更為模糊與曖昧,一切認定來自於中國大陸的主觀認知與想像空間。

很遺憾,受限於台灣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使兩岸都產生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大陸當局的主張與對台政策十分清晰,底線都擺在那裡;台灣方面的接受程度與大陸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明確性與抽象性,兩岸雙方始終面臨到各自表述的狀態,也難有政治交集;正是因為正視現實,使現實與兩岸理想始終無法契合。

平心而論,外界對於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都有不同的意見,正是因為這種歧異,突顯出現階段兩岸間的矛盾與不得不的妥協,馬英九談話中對於問題的核心:關於中華民國的政治定位與一中問題,對於維持兩岸現狀的現狀究竟是什麼?是不是目前九二共識之下的兩岸和平發展?如何維持這個現狀?使兩岸當局都能勉為接受,找尋理想與現實間的平衡點:這些問題顯然所有關心兩岸發展者,都有義務去尋找兩岸關係理想與現實的平衡點。

兩岸爭來爭去,台灣朝野吵來吵去,始終圍繞著這些難以解決的核心問題打轉;不可否認,九二共識確實可以為兩岸帶來各種和平紅利,台灣多數民意對此可以勉為接受;大陸當局對於九二共識中的一個中國有堅持,內涵亦有一定的界定;國際社會對其認為是維護區域和平有幫助。至於除了九二共識外,兩岸間其他選項及方案都缺乏具體內涵與可操作性,難以獲得台灣、大陸及美國等各方的認同與信賴,顯然維護兩岸和平繁榮的關鍵,目前仍停留在九二共識,我們繞了那麼多年,始終無法跨越理想與現實間的那條鴻溝。

那麼,對於未來,面對理想與現實,國民黨面對的不只是歷史保衛戰,更是兩岸關係主張的堅定維護;回顧馬政府執政歲月,透過兩岸制度化協商,兩岸簽署21項攸關民生的協議,這些協議鞏固兩岸和平發展,並奠定堅實基礎;其內容範圍涵蓋三通直航、陸客來台、食品安全、醫藥衛生、共打犯罪、經濟合作等各項領域。兩岸雙方更透過主管兩岸事務的部會首長直接會面,把問題談開、談清楚,主管者親身感受兩岸民意,使有助於雙方互動的正常化。馬政府的一切始終都是圍繞著九二共識。

如今九二共識面臨存續的保衛戰,在即將失去之際才知道他的可貴,才彰顯出它的價值,才顯現出兩岸實際政治與理想構建的落差與矛盾;馬政府即將畫下句點,所剩日子無幾,但兩岸關係中就要維繫下去,兩岸故事還要繼續寫下去,民眾要求發展求生存;無論國民黨的傳承是誰,無論大陸當局如何解讀與看待,對台灣整體發展來說,展望未來,兩岸仍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持續鞏固兩岸互信,追求民眾福祉。

為了深化及鞏固兩岸和平,馬英九清楚表達在任內尚有三項工作要積極推動,包括第一,簽署ECFA貨貿協議,讓ECFA有完整的功能;第二,實現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以服務兩岸民眾;以及第三,在國際間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夥伴協定(RECP)的協商,以及在尊嚴與平等的條件下參加亞投行(AIIB)等多邊區域經濟組織。這些工作,當然免不了台灣在野黨的反對與杯葛,也無法忽略大陸當局對其存有的疑慮及不同意見,但無論如何最起碼馬政府把話講清楚說明白,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

職是之故,我們常常深陷理想的想像情境中,而忽略現實的可操作性及殘忍性;或是我們太過於強調現實性及利益性,而放棄一些浪漫的理想追求;兩岸關係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一個新理論或論述的構建並不容易,但要破壞卻是輕而易舉,眼前大家太多是檢討對方,卻少有反省自己的機會,面對辜汪會談22週年,恐怕更多的是反省與無奈,更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少數成果,持續兩岸和平發展、鞏固兩岸協商基礎以及擘劃兩岸發展願景是對於未來努力的目標,也是我們的期盼。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