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雅評
寫這篇文章,是有點沉重的,但是很多事情仍然必須要說。
當我們到醫院看醫生,想把病治好,大多時候治好了,但有時候沒治好。問題在這裡,為什麼沒治好呢?追究是病患的問題(體質問題、年紀過大等),還是醫生的問題(延誤治療、醫療本身的風險等),這是很難釐清的。
我們談談病患和醫生的心理期待。醫生常常講:「我們是人,不是神」,再進步的醫療器材與醫術都不是萬能的。我認為,會造成病患的過度期待的原因,和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多數人不願意提及死亡,認為這是觸霉頭,任何人都會抱著希望就醫,但我們都知道,就醫之後的結果不一定能百分之百讓人滿意。
醫生作為一個醫生,事實上他可能有醫療設備不足的問題、體力的問題、行醫個案經驗不足等因素,但作為一個醫生,他可能不會告訴病患:我們醫院設備不足請你轉院;他也不會對病患說:我這個月已經天天加班,沒有休過一天假;他更不會告訴病患:你這種病徵,我的判斷可能不是完全正確的。
意思是,醫生不會直接告訴病患:你的病,我不一定能醫好,在過程中有可能造成病患死亡。但是,病患或家屬可不是這樣想的。我的父母有個朋友,得了一個小感冒,進了醫院打了一針之後便宣告不治。還有一個朋友的朋友,他兒子牙齦出血,住院治療之後,不久後也宣告不治。以上,是我的親人朋友所發生的事,我不敢斷定專業的問題,所以無從判斷誰是誰非。
再來,我們談談病患或家屬的問題。在醫院,有些病患或家屬會對著醫護人員錄影錄音,會這麼做的原因有很多,也許是情有可原的,但這也造成無辜的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接下來,談談醫病溝通。有些醫生沒有清楚在第一時間告知病患或家屬積極治療(開刀等)的風險,例如:開刀之後的後遺症最嚴重的情況、沒有開刀最嚴重的情況。也可能醫生認為有講,但是病患或家屬認為醫生沒有講清楚,兩者在溝通上出現認知的差異,這也造成日後很大的爭議。我個人認為,目前的手術同意書有點淪為形式,這方面還有進步的空間。
我們談談主題,醫病關係日益緊張,這是事實。我認為,錯的不是病患,也不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可能是健保制度。
這怎麼說呢?我認為,有些人在浪費醫療資源,看診次數太多,藥拿太多。有些人看病拿藥可能是看心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有些人也許認為,每個月繳健保費,不用白不用。只要有一些人在浪費醫療資源,勢必一定排擠到一些真正有看病需求的人。
醫療資源是固定的,不需要以及有需要看病的人全部擠進醫院,當醫護人員忙翻,各方面的問題便產生了。
還有保險制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保險。住院一天動輒一千到三千元的保險津貼,試問:有沒有可能,有些人是為了保險金而住院?如此一來,真正需要住院的人,是不是一床難求呢?
另外,有沒有可能,有些不肖藥商正在利用我們的健保制度,醫院和藥商「攜手合作」,藥商用高於市價的錢,將大量的藥賣給醫院,醫院也向健保局請領不實的健保費用呢?
如果手術可以請領健保費用,那麼,會不會有醫生過度的積極治療呢?
舉例來說,有一次,我的心臟有些不舒服,所以便去看醫生,那家醫院的醫生當下就叫我住院,做進一步檢查。我很擔心自己身體出了問題,本來想接受醫生的建議。但是,如果要住院,實在是太突然了,況且隔天還要上班,臨時請假非常不方便,當晚我便先回家休息。
過幾天,我到台大醫院心臟科,醫生讓我背了一台儀器回家,告訴我24小時之後再交回醫院,過幾天看報告就可以了,我詢問醫生是否需要住院,醫生回答我說,不需要的。而且背著儀器可以工作、作息皆可正常。隔一天,唯一的不方便就是,學生問東問西的,問我拔掉儀器會怎樣之類的問題。所幸,檢查報告的數據一切是正常的。
那一次醫生沒有開任何藥給我,到現在,我很感謝台大醫院的那位醫生,由於他的專業判斷,讓我免受過多醫療之苦。
我想說的是,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制度立意也許良善,但或許需要一些機制,做到以下幾點:
1. 請宣傳: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珍惜醫療資源。
2. 請立法:醫院在採購上必須資訊透明,利益迴避。
3. 請杜絕:讓藥商不要有機會從中牟利,違者法辦。
4. 請做到:讓真正有需要的人都有病床。杜絕浪費醫療資源、詐領保險金的可能。
醫病關係日益緊張,還有很多制度面的問題,包括病歷是否要中文化、家屬在調病歷上遭遇的困難、醫師與藥劑師的分工、法院在審理醫療糾紛的態度、醫糾法上路之後的問題、醫審會鑑定結果的問題……。
制度再好,各路人馬從中獲利,輸的還是每一個人。全民健保的制度,本身就是一大病灶。制度面、法律面沒有解決,醫病關係緊張仍然存在。
●作者張雅評,中央大學博士候選人。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