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日前在臉書評論反課綱學生寫錯字事件。(圖/翻攝自張大春臉書)
作者/黃世宜(語文教師)
今天談錯字事件:撒、撤。
我和張大春看法不一樣。他是以作家的角度來說;而我,是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來看。
從教育的觀點來講,人本來就一直會犯錯,始終在學習之中。在我們中文教學專業裡(先說明:中國文學完全不等於中國語文教學,這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概念),知道一個老師在評量學生的語文水平時,並不能只限於語言表面材料的細節是否正確,也必須通盤整體考量,這一段語文內容所指涉的意涵,從微觀到巨觀,學生經歷了什麼樣成長與補強的過程。
這包括:學生寫這一句話的動機是什麼?這一句話所傳達的意涵又是什麼?教學對象、教學場域背景,都要一併考慮進去。
而我十七歲的時候,雖然國文成績優異,不可能寫錯字,但是,我十七歲幹嘛呢?當時的我,有勇氣去質疑所讀的教科書嗎?沒有,我沒有。
所以整體來說,我比不上現在台灣高中生的語文水平。
知識不是只有犀利與正確。知識也有它溫柔感性的一面。知識的溫柔,我們稱為智慧。許多相信自己擁有更多知識的階級,卻往往少了一顆溫柔的心。我覺得,台灣並不缺乏各種領域知識的專家,但能理解知識的溫柔,願意給人機會,讓年輕人從挫敗中培養信心與勇氣,不放棄追求知識、那樣溫柔的前輩...可惜不多。
補記:難怪台灣文創領域常常聽聞抄襲。從某種程度來講,抄襲是一種完美的複製,避免責罵與批評,追求短暫的肯定與快速的成功。
但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作者黃世宜,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瑞士日內瓦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目前在瑞士弗利堡大學多語與語言教學研究所攻讀,並在瑞士高中教華語,推動瑞士中學中文教學。專長是文化觀察,寫作,語言教學。本文已獲本人授權同意。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