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遠/台灣人把「大學」當什麼?

文/呂秋遠

星期天跟姪子討論科系,他現在是大二,上學期又即將結束,我問他對自己的科系有沒有興趣,他搖了搖頭。我接著問他,有沒有想要轉系?雖然他本來就不擅言詞,但還是勉強擠出一句話,「我想要轉我自己有興趣的系。」

然後呢?然後他不知道自己應該要轉什麼系,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興趣。

問題是,我們到底把大學當作什麼?職業訓練所?如果是這樣,那麼所有大學的科系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要裁撤,我們國家什麼時候尊重過哲學家、歷史學家與數學家?而化學系、物理系之中,每位畢業生難道都學以致用?政治系的畢業生當行政院長?江宜樺不是第一人,但他做得好不好?

可不可以不要把大學當作職業訓練所,然後把系名改得連系友都不認識?大學原本就是做為研究學問的學術自治堡壘,而不是所謂的工作訓練中心,遑論現在很多重要的工作,根本沒有在大學設置科系。

或者說,這份工作的社會地位,決定了這個科系能不能設置。清潔隊員,我們有為他們設置資源回收系嗎?線上遊戲,我們有設置網路遊戲系嗎?木工、油漆工,我們有為他們設置室內剪裁暨粉刷系嗎?我們這些父母,瞧不起這些重要的工作,而大學更不會為他們開設這些課程,認為他們不登大雅之堂。

然而,弔詭的事情不也在這裡?如果把大學當作職業訓練所,這些工作不就佔去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為什麼不願意為他們開設科系?邀請資深木工當系主任、清潔隊員介紹回收工作、線上遊戲冠軍當客座教授?

因為這些工作,我們認為不適合研究?不是吧!光是收垃圾,有多少學問可以了解!

所以,大學本來就不是職業訓練所,是一份學習思維與邏輯的學術堡壘,但是台灣人太喜歡學歷,所以大家就拼命往大學擠,然後原本屬於技職體系的專科學校,也一定要升格為大學,讓大家都是大學生。父母聽到孩子念哲學系,第一句話就是,「念這個要幹嘛?」

拜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殺手索羅斯(G. Soros),他的恩師卡爾波普(Karl Popper)可是哲學大師,他從恩師的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得到的啟發,比起其他財經著作要重要多了。

回到第一個問題來,究竟要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或許可以先從大方向去尋找,再從小地方落實。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有分成理組與文組,這是第一層次的篩選。如果像我這種永遠無法理解「浮力」、「大氣壓力」、「砝碼加速度」如何計算的人來說,那就是先考慮文組。接著再來思考,我們對於商科、文科與法科的接受程度,這部分不是看系所的名稱來決定的,因為財務金融系的畢業生也可能一個月22K,但是外語系的口譯的薪資或許是前者的二倍。重點永遠在於,自己對於那份科系給你的思考邏輯,自己是不是喜歡而已,如果喜歡,那就可以持久,而且一天的功力抵別人七天。

大學教給你的,是一種思維邏輯與方式,請不要用職業來論定這個科系,更不要用輕賤的口氣問孩子,念這個科系要幹嘛?他念這個科系,如果是錯,也是你的錯,因為你沒有認真跟孩子討論他的興趣。而讓孩子可以找到唸書以外的興趣,是父母與孩子的共同責任。

至於賺錢,相信我,唸書,如果沒興趣,是最不賺錢的一件事。

●作者呂秋遠,碩博士畢,原文刊載於臉書粉絲專頁,宇達經貿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律師。已獲本人授權同意。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
Android:https://goo.gl/MRNy3P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