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聯發科不出嫁只能等死

▲台積電擬斥資30億美元,南京設12吋晶圓廠。(圖/東森新聞)

文/郭正亮

在朱立倫和蔡英文紛紛表態反對之下,立法院匆匆做出「不得開放陸資投資半導體設計產業」的決議,要求經濟部投審會向立法院報告之前,不得許可相關投資或併購案。

與此對照,各界對台積電獨資赴南京設12吋晶圓廠,卻抱持體諒態度,理由有三:一是台積電獨資設廠,確保技術不外流;二是台積電把最先進的10奈米製程留在台灣,大陸只做16奈米製程;三是台積電未來的南京廠只佔總產能2.5%,對台灣衝擊不大。

事實上,不管是聯發科或矽品想接受大陸參股,或台積電想赴大陸投資,都是為了確保大陸市場訂單,只是策略有別而已。張忠謀坦承2015年5月大陸國務院通過《中國製造2025》,規定「2020年實現40%核心零部件自製、2025年實現70%自製」,是迫使台積電不得不赴大陸投資的主因。聯發科和矽品想爭取紫光參股,也是希望與大陸結為策略夥伴,方便爭取大陸訂單。

問題是,台灣只有一家台積電,資本額高達2593億,市值穩定超過3兆,去年光是淨利潤就高達2639億,而且訂單來自全世界,不管是技術或管理都遙遙領先大陸。台積電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大陸當然難以強求參股,只能歡迎台積電赴大陸投資。

相形之下,聯發科資本額只有157億,市值最近起伏很大,在4000-6000億之間激烈擺盪,近兩年競爭力每下愈況,今年獲利只有265億,訂單高達七成集中大陸,而且技術始終落後美國高通,大陸展訊也急起直追。更重要的是,聯發科最看重的未來兩大市場,包括物聯網和5G晶片,都亟需大陸政府支持才能參與規格制定。

▲聯發科技未來該如何走下去呢?(圖/記者張一中攝)

聯發科如此依賴大陸市場,技術又不夠領先,如果不能爭取大陸參股成為策略夥伴,及早脫胎換骨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成員,幾乎找不到其他替代策略。更何況,聯發科屬於技術密集的IC設計業,核心資產只有人才,不像台積電除了人才之外,還有難以跨越的資本、技術、製造、管理門檻,一旦大陸政府明年開始要求大陸自製,加上大陸公司全面發動高薪挖角,聯發科即使不讓大陸參股,早晚也將面臨訂單流失和人才外流的雙重危機。

另如全球第三大封測廠矽品(次於日月光、Ankor),資本額只有312億,市值1751億,今年本益比已經跌到8-16倍,在大陸封測產業步步進逼之下,2011年大陸產值已經追過台灣,台灣封測產業2015年產值已經大幅衰退2.8%。尤其是江蘇長電2014年9月併購新加坡星科金朋,躍為全球第四大,矽品、力成、南茂等台灣封測產業前景,已經陷入空前危機。

矽品前途已經堪慮,台灣卻不准大陸紫光參股,讓矽品和聯發科一樣,及早脫胎換骨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成員,這種「既解決不了女兒就業、又不准女兒出嫁外人」的進退兩難,只是讓矽品和聯發科同樣陷入緩死困境而已。

●作者郭正亮,前立法委員,目前為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