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茲卡病毒與登革熱

▲茲卡病毒由病媒蚊埃及斑蚊傳播。(圖/取自維基百科)

文/雷倩

今年1月19日,我國疾管局公布國內首例境外移入茲卡(Zika)病毒感染個案,入境時間是1月10日,一名泰國男子在機場因發燒被篩檢出,該男子前三個月都在泰國,首次來台工作。1月24日世衛組織發佈警訊,與新生兒小頭症有關連性的茲卡病毒將會擴散至南、北美洲所有國家,唯二倖免的是沒有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的加拿大與智利。美國的疾管局同時對懷孕婦女提出疫區旅遊警訊,部分疫情嚴重國家甚至警示婦女最好延緩懷孕。

這三則消息交織成一張讓人震驚的警訊圖:第一、1947年即在烏干達叢林彌猴群裡被發現,但直到2007前只有14則人類感染個案的茲卡病毒,已經登陸美洲大陸,將隨著埃及斑蚊的媒介感染人口稠密的南、北美洲22國。事實上,疫情與疫區更遠超過美洲大陸,上週五美國疾管局已將警示區擴大至加勒比海及波里尼西亞諸島國。

第二、美國的疾管局對該疾病目前一籌莫展,無藥物無疫苗,由於新生兒小頭症的可能後果極為嚴重,權衡輕重後警告懷孕婦女避免去疫區旅行,以及預備懷孕的婦女旅行前先知會醫生。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如巴西、哥倫比亞、薩爾瓦多、牙買加亦陸續提出極為特殊警訊,請婦女考慮延緩懷孕。所有警示對疫情控制、疫苗開發時程隻字未提,顯示醫療防疫體系面對茲卡的現狀。

第三,亞洲完全沒有隔岸觀火、置身事外的可能。這次大爆發的中心是巴西,去年十月至今已有3900個案,包括少數新生兒有嚴重的腦部病變。但一位前三個月,也就是巴西爆發期,都生活在泰國的工人,已經被確診染患茲卡,並且已經進入台灣近兩週。

▲登革熱噴灑作業,防疫人員全面總動員。(圖/網友授權提供)

►►►掌握最新觀點,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專頁!

染病後果嚴重與悲慘之外,茲卡的可怕更在於高度傳染性及移動力。讓我們看一看上兩次茲卡的爆發:2007年南太平洋的雅蒲島(Yap Island),數月之內近8000人(島上3歲以上的人口的四分之三)被感染;2013年大溪地及波里尼西亞其他小島,約有2萬8000人(該區域人口的11%)症狀嚴重必須接受醫療。2014該疾病逐漸由南回歸線附近的新克里多尼亞開始東移,經庫克群島於2015年初抵達智利所屬的復活島,正式登陸人口稠密的美洲大陸。

根據疾管局資料,這個由埃及斑蚊媒介的可怕疾病,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紅眼)等,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與登革熱相較症狀較輕微。但巴西及玻里尼西亞等流行地區曾有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Guillain-Barré syndrome)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併發症,且有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案例。雖然這些神經異常及新生兒小頭症與茲卡病毒之關聯性仍待證實,但其共同發生的頻率已經足以讓世衛組織與美國疾管局決定發佈警示。

多年前SARS肆虐期間,筆者曾與來台的美國著名疫病學家 C. J. Peters 對談,他說:依照目前人類移動的程度,一洲的病毒移往另一洲,一個物種的病毒跳至另一物種,加上病毒繁殖變異的速度,產生新興嚴重傳染疾病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何地的問題。非洲彌猴身上的茲卡,已經抵達美洲大陸,除病蚊媒介外,還可能經母胎垂直感染,影響胚胎發育,不可謂不嚴重。

依照目前世衛組織對整個美洲發表警示的邏輯,一旦茲卡病毒入境,只要有埃及斑蚊的地方就難以倖免;目前南美洲各國在沒有藥物也無疫苗的情況下,避免疫情擴大唯一的武器也僅是撲殺病媒蚊及阻止孑孓孵化成長。

回想起筆者過去在新加坡工作時,每年全島都會展開撲殺病媒蚊大作戰,媒體教導家戶移除適合產卵的水盤,政府大規模噴灑殺蚊液,公共水塘(如植物園內)運用太陽能加熱使蚊子無法產卵等等作為互相配合,以期減少各種蚊子媒介的傳染疾病。政府宣導與執行的慎重以及人民配合的確實,至今印象深刻。

南台灣去年五月開始的登革熱前後拖延七、八個月,根據官方統計共有43,280人罹病,直到入冬溫度劇降,孑孓無法長成成蚊後才真正進入尾聲。茲卡病毒的傳染途徑及症狀與登革熱極為相似,都是由埃及斑蚊傳染,疫病學家也認為兩者間有相關連性,台灣應可從面對登革熱的經驗中獲得寶貴的教訓。古人說,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已經發現一則由亞洲鄰國移入茲卡個案的台灣,是不是該更認真看待這兩個類似的傳染疾病,全國上下通力進行滅蚊防疫準備?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
Android:https://goo.gl/MRNy3P

●作者雷倩,台大外文系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博士,東森電視公司董事、國票金控獨立董事。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