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最好的人生,是由誰決定的?

▲考試後,考生及家人都要開始面臨「選擇」的藝術。(圖/記者張一中攝)

文/丘美珍

這個月剛考完大學的學測,之後還有暑假的指考。在不久的未來,這批超過14萬名的考生,將要開始選系選校,並且選擇自己要有怎樣的職涯人生。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些考生及他們的家人,都要開始體驗「選擇」的藝術。

要選系還是選校?要選擇自己所愛的,還是未來工作有保障的?要自己選,還是聽長輩的話? 這些不只是眼前的難題,可能也是未來一輩子不斷自我提問的關鍵字。

專門研究「選擇」的哥倫比亞教授艾茵格(Sheena Iyengar)曾在知名TED網站上曾發表〈選擇的藝術〉,吸引了超過200萬次的點閱率。她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觀察 : 我們如何「選擇」,絕不是本能,而是文化教育的結果

有些文化強調以個人為中心,所以,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有些文化卻不強調「選擇」的過程,而強調「做對了」才是最好的結果。

艾茵格教授說,在美國的主流價值中,「選擇」是跟「民主」一樣不可動搖的核心價值,而且「自己做的選擇最好」、「越多選擇越好」、「有機會選擇時一定要選」。

艾茵格教授曾經在美國針對英裔孩子和亞裔孩子做一個實驗,她們在實驗室裡準備了6種顏色的筆,以及6組字謎。她們將孩子分組,有些孩子們會被告知: 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選擇用甚麼顏色的筆來回答字謎。但有些則被告知: 媽媽或老師已經幫你選好了筆的顏色,你去答題吧。

猜猜結果如何?

▲孩子的未來,由誰來決定?(圖/記者張一中攝)

對英裔孩子來說,如果能夠自己選擇用甚麼顏色的筆來作答,他們最受激勵,答題率最高。但對亞裔孩子來說,如果能用媽媽選擇的那個顏色的筆來作答,他們最有信心,答題率最高。

這個現象其實不能純粹以「媽寶」來解讀,而是反映了這兩個社群的核心價值不同。

尊重個人選擇的自由的社會,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風險與機會都由個人承擔。努力把長者智慧傳承給少者的社會,相信下一代應該要比上一代過得更好,因此致力減少生存的風險,為個人創造更大的優勢。

也因為如此,在台灣的我們,發現美國家長竟然可以容許孩子從大學輟學,自行創業,覺得不可思議。而我的美國朋友發現,台灣居然有家長願意在兒女結婚時,送一棟房子給他們,也大為吃驚。

所以,回到大學選甚麼科系這件事,在台灣,當然也有家長完全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每年也一定會有家長想要為孩子做決定。

在過去的世代,面臨生涯的選擇,主流的價值的是「安全」,風險越小越好。所以公務員比畫家好,學商的比學文的好;但現在的世代,面臨生涯的選擇,慢慢傾向強調「忠於自我」,所以,設計師聽起來比工程師酷,圖文作家聽起來比老師萌…。

所謂的夢想和生涯,落實到現實的生活裡,就是你每天如何度過每一天 : 這包括了你每天幾點起床,工作多久,跟誰一起工作,在哪裡工作,誰付錢給你,付多少報酬,別人怎麼看你,甚至包括你吃些甚麼、穿些甚麼、用些甚麼、想些甚麼,這才是生涯的現實。

有一次跟一位知名的心理醫師聊天,他提到上門看診的人裏面,有富一代,也有富二代。富一代對孩子的期待很高,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但是卻常常事與願違。富二代想證明自己可以青出於藍,但也常常力不從心,到最後,大家只好一起去看心理醫師。

所以,身在職涯版圖變動劇烈的今天,面對考後的選系選校,要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抉擇,其實難度超高。換言之,要找出一個讓大家都滿意的「最佳的選擇」,是不容易的。

但是,如果各方能夠充分溝通,多多交換彼此的想法、經驗和期待,認知到有機會就有風險,有風險就有人生的磨練,那麼,也許可以醞釀出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選擇」(second best solution )。

祝福大家選前平和、選後如意!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
Android:https://goo.gl/MRNy3P

●作者丘美珍,曾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現為財經自由作家。本文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