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回歸絕對是台灣的戰略挑戰,台灣需與美國利益一致,才有機會成為經貿洗牌的受益者。(圖/路透)
●李鎮宇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經濟學博士
川普回歸絕對是台灣的戰略挑戰,台灣需與美國利益一致,才有機會成為經貿洗牌的受益者。想要了解川普的作為,要從他生長的時空背景,與現在的經貿環境出發,才能正確理解他的下一步與背後隱藏的意涵。
川普的強硬政策 美國經濟結構失衡不得不然的選擇
川普今日的政治風格與決策模式,與他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受到1970年代美國社會的劇變影響深遠。當時美國正面臨一連串的挫敗: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移交、伊朗人質危機、非法移民激增、美軍在越戰敗退,這些事件讓美國的國際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國內社會也因左派「嬉皮文化」的盛行而劇烈變動。對於擁有傳統價值觀與商業背景的川普來說,這些變化無疑是不可接受的。
如今,他將這些1970年代的經驗投射到現今美國,尤其是在經歷了歐巴馬與拜登長達12年的左派執政後,讓他產生強烈的焦慮感。他認為,DEI(多元化、公平、包容)政策正在侵蝕美國的核心價值,而中國的「一帶一路」、中東危機、非法移民問題則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因此,他在第二任期內急於扭轉局勢,強化國家自信與全球影響力。
川普在談判與施政上的強勢風格,也與他的導師Roy Cohn的影響有關。Cohn教導他「Don't play the game; play the men.」這使得川普始終以摸清對手底線並保持自身不被看穿為最高準則。他的行事方式,正是他所認定的美國復興之道。
川普的強硬政策並非任性妄為,而是美國當前經濟結構失衡下不得不然的選擇。要知道美國經濟量體雖在過去50年成長30倍,但國債卻暴增110倍,總額接近34兆美元,債務對GDP比率超過120%。更嚴峻的是,年利息支出已逾1兆美元,遠超過美國的國防預算,而聯準會的錯誤判斷使利息負擔持續攀升。
此外,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從2000年的71%降至2023年的58%,國際社會對美國財政體系的信心正在瓦解。如果美國無法透過財政改革與製造業回流維持經濟競爭力,美元的霸主地位恐將崩解,這將是一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
每當美國金融面臨危機 總會出現調整規則的總統
回顧歷史,每當美國經濟與金融秩序面臨危機,總會出現推動重新調整國際經濟秩序與規則的美國總統。從尼克森終止美元與黃金掛鉤,到雷根的廣場協議,這些舉措都是面對特里芬矛盾(Triffin Dilemma)的必要反應。川普對中國發動關稅戰、重塑貿易協定、推動「美國優先」政策,正是這種週期性經濟調整的一環。只是因為川普風格直接、手段激烈,才讓人誤以為這是特例,實則任何執政者都無法逃避這場結構性改革。
川普此次任期,可以判斷最重要的政策將是重啟美國能源主導戰略,以最大化頁岩油與天然氣的產量,迅速恢復美國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的地位。
這項政策將產生三大影響:首先,它將壓低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價格,使俄羅斯的石油收入大幅縮水,進而削弱其國力,讓俄羅斯在財政壓力下無法再支持長期戰爭。
其次,低能源價格將對中國的綠能產業造成嚴重衝擊,破壞中國在全球新能源市場的主導地位,減少西方對中國的依賴。
最後,能源價格下降將直接降低美國的通膨壓力,讓消費者和企業感受到經濟環境的改善,提高川普政府的支持度,有助於共和黨贏得2026年期中選舉。
而透過能源戰略,川普也有機會啟動「尼克森逆轉」戰略,即從原先美國的「聯中制俄」,改為「聯俄制中」戰略。這意味著美國會在烏俄戰爭談判中軟化立場,換取俄羅斯在國際外交上的讓步,並協助俄羅斯在經濟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在貿易戰方面,川普政府將不會一次性對中國課徵過高的關稅,而是採取「溫水煮青蛙」戰略,以芬太尼問題發難,先對中國部分商品加徵10%關稅,然後逐步提高,並同步推動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這樣的作法將使中國政府難以快速做出有效的反應,長期削弱中國出口產業的競爭力。
川普還將針對中國的「1+3」產業進一步課徵高額關稅,即半導體成熟製程,以及電動車、電池和太陽能產業,進行關稅與供應鏈封鎖。這種策略類似於1962年的「雞肉稅」政策,當時美國對小型卡車加徵高額關稅,成功促使產業回流並創造就業。如今,透過關稅與技術封鎖,美國將試圖迫使這些關鍵製造業重返本土,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從而實現美國製造業的復興。
▼回顧歷史,每當美國經濟與金融秩序面臨危機,總會出現推動重新調整國際經濟秩序與規則的美國總統。(圖/路透)
台積電的行動 不僅成功投資更是避險
台灣和台積電在面對川普重返白宮的態勢下,應該採取務實且靈活的應對策略,確保自身在美中貿易戰及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依舊能夠保持競爭優勢。這就像在爬山時遇到熊,關鍵不是要跑得比熊快,而是要跑得比其他人快。
台灣不可能改變美國的政策方向,也無法阻止美中衝突,但可以確保自己比其他競爭者更快適應變局,在局勢惡化之前找到安全的位置。
首先,台積電的全球布局將是台灣保持競爭力的核心策略。這次台積電宣布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就是一個精準的戰略部署,成功地讓自己站穩「美國最重要的半導體夥伴」位置,確保未來政策風險可控,而選擇台積電作為戰略合作對象。這讓台積電不僅能夠取得更多美國的資源支持,也讓競爭對手三星陷入更大的壓力。
若台積電沒有下這步棋,讓美國轉而拉攏三星,那台灣的處境就會更加危險。因此,台積電的行動,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投資決策,更是一種政治上的成功避險策略。
再者,美國正在改變全球經濟規則,這是無法阻擋的趨勢。過去6年,台灣在美中貿易戰裡獲利,但現在美國要重新調整供應鏈,台灣的「蛋糕」勢必縮小,因此,政府的目標不應是如何極大化台灣的利益,而是如何極小化風險和成本。因此,與其試圖與美國對抗,不如學習安倍晉三當年面對川普的策略,迅速應對,主動讓步,以換取更長遠的穩定發展。
回顧安倍首相的經驗,他在川普要求縮減日美貿易逆差時,立刻放下身段談判,甚至大規模採購美國F-35戰機,以穩固日美關係,最終成功讓美日經貿合作更上一層樓。
相對之下,中國當時採取對抗策略,結果川普一路加碼制裁,最後導致中國經濟受創嚴重。這顯示,面對川普的談判風格,台灣應該採取靈活應變的策略,而非與其對立。
川普的回歸,代表全球經貿格局將再次經歷劇烈變動,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的施壓只會加劇,此外也將透過能源、貿易與科技政策全面打擊中國的經濟與產業結構。這對於一直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台灣經濟,勢必要面臨調整的壓力。
如果台灣能夠正確理解川普的目標,靈活調整戰略,確保自身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向與美國利益一致,台灣仍然有機會成為新一波國際經貿大洗牌的受益者,並應該以極小化自己的風險和成本為現在的目標函數,在這個目標下迅速適應新局勢,確保自己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而不是成為犧牲品。
▼美國總統川普與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在白宮宣布加碼投資。(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讚自「台灣銀行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台灣能夠正確理解川普的目標,靈活調整戰略,確保自身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向與美國利益一致,台灣仍然有機會成為新一波國際經貿大洗牌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