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平/不急上大學-低階工有助職涯嗎?

▲蔡英文總統鼓勵年輕人,先出社會再上大學。(圖/記者周之鼎攝)

文/王皓平(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

教育部日前提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擬由政府單位每月發給一萬元,鼓勵高中職畢業生不要直接升學,先增加人生歷練,如去職場上工作,或可以先到非營利機構社會服務,經過一段時間後,再進入職場。

其立論基礎認為無縫接軌的學習,無助於青年學子生涯規劃與職涯發展。所以希望高中職剛畢業的學子們,不要急著升學,先中斷大學教育的學習,以利找尋自己的方向。

然而,真的是這樣子嗎?學校不就是幫助學生尋找自我的機構嗎?先就高職與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來說,這個學制不就是職業教育,以其專業技能輔導學生就業的嗎?學生經過三年的高職學習,若認為就業知能不足,可在四年制技術學院的就學深化技能,或轉換學習領域,增加技能知識的廣域程度。

況且,四年的教育上,有雙修、輔系,及證照的訓練輔導課程,這些教育制度內的機制,都有助於學生職涯方向的探索。此外,大學生的寒、暑假加起來長達四個多月,學期期間內大三、大四不用每天到校,有很多就業打工的機會,就都是很好的職場體驗。

另外,就一般非科技大學的普通大學來說,其課程的理論性較高,實務性質較職業學校稍少,課程的內容強調基底理論的學習、習題的演練、文本的研讀等等,這些都是學理科目的基本功,需要專心致志的學習,方能取得學習效果。

然而,依當前社會的主流思維看待大學,已從學院的象牙塔,改為就業取向,不論學生或父母,都會詢問這間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如何?各家企業對於該校畢業學生的風評如何?這也使得部分的學校改變課程設計,現在就連哲學系與宗教學系也越來越強調實用與實務取向的課程內容。

其實,這些大學多有開設夜間部、在職班,有不少在職社會人士的學生反映,學校教的其實已落後業界的實務發展;或是,學生願意回到學校,為功利的思維,希望能夠解決工作上所面對的問題,但往往事與願違;已工作數年的學生,回到學校之後,這些學術性的知識內容,增益了多少學生?忙於生計朝九晚五工作的學生,又有多少學生對於學理性的知識有探求欲望?

話說回來,台灣的升學問題,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整體學歷文憑主義的作祟;所以,今天我們要高中畢業生,不要立即升學,進入職場,其所面對的是社會認知的問題,會不會產生學歷歧視?會不會只從事低階事務性與勞動性工作?而這些工作內容,又有多少可以幫助學生的職涯發展?這個政策的成效不無疑問。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王皓平,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