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廖萬堅/少年仔,等一等再念大學,好嗎?

▲年輕人在經過職場歷練後,更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圖/記者陳明仁攝)

文/張廖萬堅(立法委員)

前幾天教育部提出了「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的政策,更直白的說,就是教育部要讓正值青春年華、甫踏出高中職校園的莘莘學子們,在除了繼續讀大學的選擇之外,還可以有就業、生活體驗等更多的方向可以前進,不一定要一路讀書讀到底。

對此,教育部規劃高中職畢業生可以自行提案,計劃讓自己先投入職場體驗,或者在國內外壯遊、擔任志工。若是高中職畢業生計劃先投入職場體驗,政府會協助媒合優質工作機會,並與雇主每月固定存入1萬元的教育基金,如此一來當這批年輕人想回到大學讀書進修時,便可以有一筆教育基金,不必擔憂就學貸款的問題,二來在職場體驗過後,會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同時,教育部也將提出相關回流大學念書的配套措施。

這樣的政策引發熱烈的討論,有的人支持年輕人可以更認識自己,有的人則擔憂沒有學歷的年輕人容易遭到資方欺壓。不論有什麼樣的困難,都可以想辦法克服,讓年輕人有更多人生體驗的重要性,我認為已經超越了其他的問題。

為什麼會冒出這樣的政策?

鼓勵年輕人不急著讀大學的構想,是小英總統在今年2月走訪彰化傳統產業時拋出來的,目的是希望年輕人在經過職場歷練後,能更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台灣過往高教擴張、產學落差以及填鴨式教育,導致現今的年輕學子面臨學用落差、不知為何而讀書的情況。

年輕學子以為進了好大學就會有好的就業機會,殊不知現今學界與產業脫勾,使得社會新鮮人找工作時,常有著學非所用的困擾,不僅枉費自己的四年青春,企業主也頭疼人才還要重新訓練。

而對於沒有進入理想大學,或是早早知道自己成績不如人、只是陪公子唸書的年輕學子來說,中小學填鴨式的教育可能早已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熱忱,到學校上課變得只是一種例行事務,早上7點20開機,傍晚5點關機,過程中收穫不多、甚至一無所獲,只讓成績恣意決定自己進什麼大學什麼科系,之後除了鴨子繼續聽雷,還得打工賺生活費、申請學貸繳註冊費。

▲對喜歡從實做中學的孩子,不急著上大學也是種人生的轉機。(圖/記者季相儒攝)

現今年輕人除了窮忙,還面臨著「假讀」──假裝自己在讀書、假裝自己讀的書對未來有幫助的窘境。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有些人會認為讀書應該要一鼓作氣,一路從小學讀到大學、研究所畢業再進入職場工作,這樣「教育一條龍」對成績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年輕學子來講,當然是最好不過;但是緩一緩進大學,先給自己一點時間進到職場探索、走出校園體驗生活,甚至還可以存點教育基金,對部分不善於用文字理解世界、喜歡從實做中建構知識的孩子來講,未嘗不是種人生的救贖與轉機。

另類的創客能量累積

創客(Maker)又稱為「自造者」,創客可以是一種代名詞,泛指具有想像力,並且能夠實踐的人;創客也可以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讓社會充滿創新的想法以及實踐的能力,是未來產業競爭力的核心。

台灣現在也開始吹起了創客風,在校園裡開始有教師帶領學生發想創意,透過自己動手做的過程,讓學生主動鑽研相關學科知識,最後實踐自己的創意。創客很重要的是要能有想像力、創意,但在台灣現有的教育體制下,不容易培養出這樣的學生。

因此,若我們把創客的過程拉長,當已具有基本知識的高中職學子畢業後,先選擇進到職場工作或踏上土地體驗生活,這批年輕人可以透過職場經驗或生活體驗,看見產業不足之處、發現社會可以更好的地方,累積自身的創新能量,開始構思要如何解決問題或讓社會變得更好,帶著這樣的想法再回到大學裡就讀,更知道自己想要學習的是什麼、哪些知識會對自己有幫助。

過往我們是在學習中累積職場的能量,現在我們倒過來,在職場、社會中累積疑問,進而形成學習的能量,回到校園後更能拉近產業與學界的距離、喚起年輕人學習的熱情、培養年輕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慢慢走,走更遠

人生是一場自己尋找終點的超級馬拉松,很少人能在一開始就找到方向,許多人則是靠分數決定自己的未來,而現在能有這樣稍微停頓、接觸一些未曾體驗過的職場與生活,幫助自己擬定目標繼續前進的時刻,我們自當全力支持。

但是,為了避免年輕學子淪為不肖業者的剝削對象、避免生活體驗變成富家子弟升學的另類管道,監督政府持續滾動修正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的政策、確保每一個年輕學子的權益,絕對是對政府政策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時,一定要去做的事。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張廖萬堅,民進黨立法委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