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良
經貿向來是臺灣立足於世界的基礎,面對全球化的潮流之下,除了WTO多邊的自由貿易主義;區域經濟活動的整合,尤其是東協加三的關稅整合對臺灣自然是一大衝擊。因此馬政府決心用ECFA讓臺灣避免被邊緣化的用意,確實應該予以掌聲與鼓勵。
但馬政府在執行ECFA時,面臨了一些臺灣內部的誤解:
第一點:臺灣對於兩岸經濟相互依存的深化,所產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敏感性指的是「在某種政策框架內所作反應的程度,即一國發生的變化導致另一國變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價的大小。」脆弱性則是指「每個國家試圖改變政策以減少外部條件所強迫付出的代價。」簡言之,敏感性是指一方對另一方變化所受影響的大小及受影響的速度快慢,脆弱性則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應變能力的強弱及付出代價的大小。這是馬政府在執行ECFA時,臺灣反對勢力最大不滿之處,認為馬政府的經濟政策太過於傾向中國大陸而沒有相應的分散風險。
第二點:著名的經濟學家弗農(Vernon L. Smith)曾宣導「主權困境」(Sovereignty at Bay)。這種模式認為:「國家對經濟事務的控制將讓位於跨國公司,市場以及國際制度,而這些跨國公司以及國際制度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人類的經濟需求,而且能提高世界效率以及國內福利。由於國家經濟已經融入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之中,這使得國家很難脫離世界經濟的掌握。」因此,民進黨很容易依此去反對馬政府的政策,認為馬政府的經濟政策讓臺灣無法脫離中國大陸的影響。因此,馬政府在政策施行上應該避免被中國大陸與民進黨2方面影響。
第三點:隨著歐盟的經濟整合、北美自由貿易的建立,以及東協加三區域化的深入,「國家權力弱化」的理論模式也開始盛行。大前研一在其名著《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描述:『因為全球市場的四個要素「投資、工業、資訊技術、消費者」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民族國家不再發揮製造市場的作用。』換句話說,經濟活動的擴張為國家規範經濟交換,使其更加自由化創造了動力,從而提高了國家的經濟福利。但在這過程中,國家不再發揮核心作用。這也是民進黨擔心臺灣的政府權力完全無法自行掌握而受制於他人之手。所以馬政府必須注意因更快速的經濟交流中,所可能產生的產業失衡與國內的經濟福利遭到另一種程度的衝擊所帶來的政府權力旁落的問題。
第四點:純粹政治面:國共二黨在「九二共識」上的認知上確實是有著些微的不同。前任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在接受美國《華盛頓時報》專訪時提到:「臺灣政府如果接受北京有關國家主權的條件,同意一個中國原則,任何議題都可討論,包括中國在臺灣海峽對岸的軍事集結,以及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類的國際組織。」臺灣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曾在立法院會施政總質詢表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因為「一中各表」,就沒有中華民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所以,「九二共識」對臺灣是「一中各表」,但對中國大陸卻是指「一中原則」。民進黨以及泛綠陣營會憂心以及對國共二黨的說法充滿疑慮,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已經是屬於政治性談判,這是敏感的話題,但卻會與ECFA掛鉤與劃上等號。
最後,馬政府推動ECFA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在執行時,應該注意的兩岸的經濟上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政府權力是否會面臨困境與權力是否弱化等重大議題,化解臺灣內部所有對ECFA的誤解,才能把臺灣帶向更好的康莊大道。
●作者董彥良,復旦大學博士,台北市,教職。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