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電腦科學博士,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美國太空總署(NASA)反物質磁譜儀(AMS)研究專員,現任中央大學企管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副理事長。
東沙群島是一個潛在的軍事衝突爆發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隨著中國軍事崛起,2020年卻傳出中共有意奪取東沙群島、中華民國「南海明珠」,即便國軍也對此強化該群島防衛能量,但面對中共步步進逼,台灣究竟要如何護衛東沙群島?
2021-01-05
由於台灣海峽的屏障,解放軍要武統台灣,仍必須經過「渡海作戰」過程,將兵力投入台灣本島做實質佔領,武統才能畫上句點。而為不讓共軍登陸台灣,此時建構台海的「反渡海作戰」能力就成為國軍發展重中之重。
2020-12-25
15日塔江軍艦正式下水,未來在海軍「聯成系統」的指揮下,該飛彈巡邏艇,將以8枚雄二、4枚雄三攻艦飛彈為火力,建立「快打快閃」強大的水面打擊能力,並將成為台海安定防護網的一環。
2020-12-21
空軍規劃將現役F-16A/B型戰機升級為F-16V,但先前因交機量不足,再加上政府數次增補升級專案預算,就被立委評為預算「無底洞」,雖然後來國防部有對外澄清預算增補之由,但這也顯示美台軍售,軍武價錢往往是由美方說得算。
2020-12-11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曾力主建造「微型飛彈突擊艇」,該案也被視為海軍發展「不對稱戰力」指標之一,如今該案卻面臨預算全數減列的窘境,這顯示了海軍在評估建造該案時的各項可能缺失。
2020-11-25
既然岸置型魚叉飛彈是政治上一定要買的,國防部還是要讓岸置型魚叉飛彈發揮功能,強烈建議岸置型魚叉飛彈必須與海軍的「聯成系統」整合,與雄二、雄三搭配,成為一個整體的作戰系統。
2020-11-09
「濱海決勝、灘岸殲敵」讓戰爭發生在海岸線邊,國軍應更積極地將戰爭發起的第一線向海岸線外推,以「決戰境外、源頭打擊」的戰略,強化國軍的制空權、制海權,建立國軍「跨海作戰」能力,才能大幅降低「反渡海作戰」及「國土防衛」的負擔。
2020-10-19
由5項軍購案可知,美軍對於台海保衛戰的思維已經轉變,國軍「重層嚇阻」的概念也從「濱海決勝、灘岸殲敵」延伸到「決戰境外、擊敵於半渡」。
2020-10-16
魚叉飛彈在終端導引階段「鎖定目標」的技術是「主動式微波追蹤」,據信可精準攻擊沿岸、港灣内船艦,甚至陸上目標,那「主動微波追蹤」與「紅外線影像識別」兩者資訊的整合運用的雄二飛彈,終端導引的精度必是勝過只用一種終端導引技術的魚叉飛彈。
2020-08-13
國軍採購陸射型魚叉飛彈,原估算的510億元台幣,增加為810億元台幣,將在2021年國防預算的軍事投資項目內編列,但若將對美採購的810億元留在國內,保守估計有近2900億元的國內經濟產值,能產生國防與民生合一的「國防經濟」效益。
2020-08-03
兩岸的互動,30年前是軍事對立,理應經由交流,走向經濟合作、政治合作,和平共存才對。現階段兩岸軍事對立的度再度拉高,雙方都有責任。台海發生戰爭的後果,任何人都承擔不起,打破僵局,先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應是當務之急。
2020-07-01
2019年,弓三、雄三可以加速量產,2020年,雄二卻不能加速量產?前飛彈總工程師質疑,向美國採購岸置機動魚叉飛彈,擠壓雄二的生產空間,是間接傷害中華民國的國防自主產業。
2020-05-29
翻新台灣的產業能量及國防產業的投資是「價值」,不是「價格」。拿國防自主來牽拖,建構外購的理由,對走過國防自主辛苦過程的科技老兵來說,是外行人說話,把事情複雜化而已。
2020-05-21
海軍日前完成向美採購岸置機動型魚叉(Harpoon)攻陸飛彈系統的「武器整體獲得規劃書」,該採購案將分階段向美採購10多套(若干枚)具「沿岸目標壓制模式」的「岸置機動型魚叉攻陸飛彈系統」與「目標獲得相關配套系統」,預算額度將超過3百億台幣。
2020-05-20
中科院研發的天弓三型飛彈速度達7馬赫,射程高度也已從45公里增程到70公里,因此,有報導下了一個標題:「解放軍最討厭武器『天弓3』即將誕生 東風洲際飛彈一爬升『台灣就擊落』」,天弓三型真這麼神勇嗎?
2020-04-27
美國停止AN/ALQ-131A電戰莢艙研發,影響造成「鳳展專案」及「鳳翔專案」F-16V電戰裝備必須重新選定之窘境,2023年首架F-16C/D構型之F-16V,將無法如期交機,軍事專家怎麼看?
2020-03-24
過年前,不少軍事迷在網路上討論雄三增程航程,也猜測了雄三增程的一些規格,例如長度、半徑、重量等等,國人關注國防科技的發展是好事。筆者以雄三老兵的身分,也想跟國人分享一下,個人對雄三未來發展的觀點。
20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