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醫學博士、古文詩賦愛好者、專欄作家。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因為愛,讓他好好走》。
一種疾病,即然:可自行痊癒、有藥物可醫、即使抗藥性,仍然有藥可醫,一般民眾就大多可以放心,不要因為媒體大篇幅報導,就認為黴漿菌肺炎是重症。只要戴好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觸、保持健康,就可以減少感染黴漿菌的風險。
2023-11-29
動物能預知地震的說法並不少見,此次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網路也流傳災前有動物鳴叫、逃難的影片。曾有研究發現,全球地震發生前都會有大氣電離現象,動物因能感知環境變化,最早於23天前就開始撤離,發生當日便已幾乎找不到動物的活動紀錄。
2023-02-11
一聽到房間冷、猝死增加,大家直覺都是就把房內溫度升高,而且愈高更好。如果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3°C以上,依照情況,你反而可能會逐漸身疲力乏、容易頭暈腦漲。主要是由於在冬天,室內外溫差懸殊太大了!
2022-12-15
梨泰院「踩踏事件」起因在於沒有控制人數,短時間大量人潮湧入狹窄巷內,沒有出入人潮管控機制,而且大量裝扮、鬼面具聚集,緊急狀況當下,一時也分辨不清誰是誰。再加上活動一直拉長到深夜,人群聚集愈來愈多,群眾情緒高昂亢奮,也忘了安全防護,更忘了自身有人擠人的危險。
2022-10-31
澳洲研究人員,收集了 449,563 人的健康數據,追蹤他們約12.5年。詢問參與者包括「你每天喝多少杯咖啡?」和「你通常喝即溶咖啡、手磨咖啡還是無咖啡因咖啡?」的問卷調查結果,結果發現研磨咖啡和即溶咖啡與減少心律不整也是有關,但這個減少心律不整,是不包括不含咖啡因的咖啡!
2022-10-01
在地震當下、發生大地震後,在現場或回家,在果暗中找東西,千萬不要打開打火機,因為有可能瓦斯外洩或易燃液體外漏,你不知,反而會引發大火!可以使用手電筒,檢查家中管路有無損壞,或家建築物牆壁的破裂,記得提早檢查出來,避免下次的大地震,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
2022-09-20
在Omicron病毒未流行前,我們普遍認為COVID19病毒感染都是以大人為主,一直到了Omicron開始流行,大家才開始發現,確診者似乎不再是以老年人為主,反而轉向到了那些未接種疫苗的兒童及青少年。但相較於孩子,父母親本身更是高風險族群,所以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之前,得先照顧好自己!
2022-06-23
疫情爆發中,盡量避免下文中的NG行為。而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和「脫險6大工具」,也得乖乖「戒菸、戒酒、不熬夜」。還有,要打滿疫苗,才能安全保護自己和家人。這樣,大家才能安全面對這次的2022年的挑戰和變化。
2022-06-17
有記者問我:「COVID19重覆感染, 免疫會更好 嗎? 」這個答案恐怕要讓各位失望了!COVID19的特性就是一直在突變,而當人體免疫系統已經熟悉病毒特性時,病毒可能馬上又變成另一種病毒株,持續擴散。所以,不要問:「要重複染疫幾次,才能擁有有效免疫力?」接種疫苗才是獲得保護力的王道。
2022-06-13
這幾天,全國各地處處都下著暴雨,大家出門,身上都被雨淋濕。有人問:「雨天,走在街上,要不要帶口罩?」根據研究,當雨滴以每秒1.4至1.7米的速度落下(約小雨的強度)時,氣溶膠計數更高。此外,在相對濕度較低的時期,應注意COVID-19病例人數會增加。
2022-05-16
最基本最前缐的醫護人員,毫無疑問,那就是護理師。不相信試去回想當到急診或門診,最先和你說話的,大部分都是護理師。在醫院,她們也總是多數人口。醫療作業能夠順利進行,都要歸功於最前線的護理師。
2022-05-12
急診外頭的一堆人,在排隊,這些人都有可能是確診病例,只是在急診室外頭,長長的人龍,大家都一般的氣氛,不説話,繼續等,然後說好的安全距離呢,時有時無。在Omicron病毒滿街跑時,最安全的就是你的房間!
2022-05-10
COVID 19 容易造成院內感染嗎?哪些原因,導致醫療人員易互相感染?COVID 19 早期爆發,大陸的研究告訴大家,醫院內感染可以達44%的!大家都很好奇,COVID 19 真的容易造成院內感染嗎?
2021-01-14
有些醫生太太以為結婚後,情緒起伏,焦慮不安,可以向醫生無限制的丟出去⋯⋯其實醫師在臨床上,是極高壓力,回家如果沒有伴侶「暸解,溝通,關心」,取而代之是怒罵,又喊又叫...最後以離婚收場。
2020-10-09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裡,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
2020-05-02
不論是郵輪或艦艇,都容易成為病毒感染的溫床,醫師分析,關鍵可能在空調設備的換氣率,設計不良的空調系統,反而是病毒呼吸飛沫傳染,形成氣溶膠傳染的好時機。
2020-04-22
大賣場散裝的食品,大家最喜歡挑一下,摸摸一下,把看一下,又放回㰙位上,然後下一個雙手沾滿病菌的客人來了,也會重複動作。這樣的集體摸來摸去,我們你挑我選,每平方養出了3310000菌數,比我們家寵物的碗多出11倍菌數。請把上大賣場當作是上廁所。當你在賣場逛完後,你只要有摸過任何貨品,記得一定要洗手!
2020-04-23
日前有人在網上鼓吹民眾囤貨,造成民生用品和乾糧被搶購一空,明明台灣物資充足,但為什麼民眾還會受到影響去囤貨?醫師分析,可能有5個心理效應在背後催使你行動。
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