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前主席連戰7月12日率團訪問大陸,並於13日上午會見了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是2013年以來,兩人的第四度會面。雖然連戰強調他是以個人身份訪陸,但無論就時機和整個行程安排來看,我們都不能忽視連戰此行隱含的政治意義。為什麼習近平要主動邀請連戰往訪?就像大陸網友所說,「看樣子是習大大有重要的話要講」。
2005年4月,連戰訪問大陸時,兩岸關係因陳水扁抛出「一邊一國論」,以及對岸的祭出《反分裂國家法》,呈現劍拔弩張的狀態。
連戰那次「和平之旅」,不但加强了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也為馬英九執政後的兩岸和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具體而言,連戰和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不但納入國民黨的政策綱領,也成為馬英九政府任內推動大陸政策的指導方針。
▲習近平承先啓後,上任之初即大力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圖/翻攝自新華網)
習近平承先啓後,上任之初即大力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習在中共「19大」的報告中,特別列舉了他過去五年對臺政策的具體成就。
其中包括:「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妥善應對臺灣局勢變化,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2015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確實揭開了兩岸關係的歷史新頁。個人有幸做為一名歷史的見證者,認為沒有習近平最後的拍板定案,「馬習會」是不可能順利召開的。「馬習會」展現了習近平的堅定意志力,是一項高瞻遠矚的戰術性考量。
然而,下列兩項因素卻阻礙了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一是2016年臺灣再度政黨輪替,具有臺獨傾向的民進黨選後取得了執政權力。蔡英文總統雖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了《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說法,但仍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並且不願對其中心意涵的「一中」和「兩岸同屬一中」,做出明確的表述。
中共對此深表不滿,採取的反制行動包括:中止兩岸協商,以及在外交、軍事和經濟各方面對臺「極限施壓」。於此同時,蔡政府因受到綠營基本教義派的制肘,也沒有讓步的空間,兩岸關係隨之急轉直下。
▲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總統川普通電話。(圖/總統府提供)
第二個因素是,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的積極介入兩岸關係。面對中國崛起的政治現實,川普認為美國的獨霸地位已受到嚴重的挑戰,故把中共明確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很明顯地,川普政府已逐漸改變長期以來美國對中共「既接觸又遏制」(congagement)的戰略,遏制中國崛起已成為美國內部的主流看法。
川普對中發動貿易戰,不會只是「在商言商」,而是帶有重大的戰略利益考量;川普也在朝核談判過程中採取主動,背後動機就是為了削弱中共在朝鮮半島的既有影響力。川普7月9日在推特上表示,他相信金正恩會遵守「川金會」達成的無核化協議,但質疑中共會因中美貿易戰爭而在朝鮮無核化過程中施加負面影響。
臺灣也是川普政府試圖遏制中國崛起的一張牌,從「川蔡通話」開始,美國即在言論和行動各方面,積極提升臺美之間的實質關係。美國7月7日派遣兩艘海軍驅逐艦穿越臺灣海峽,遭到中共的嚴重抗議,顯示1996年「臺海危機」出現的中美軍事攤牌,也有舊地重演的可能。
▲連習會。如果兩岸領導人能站在「求同存異」的角度思考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我們相信雙方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坐下來談。(圖/記者曾俊豪)
外界有人認為,習近平此次邀請連戰往訪,主要是警告民進黨政府,不能走「一邊一國」的老路;同時,要幫助泛藍陣營整合,以爭取另一次執政的機會。
但我們認為,這樣的判斷可能低估了習近平對臺工作思想的歷史高度。從習在會面時的談話內容看,他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至高點,來看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
從習在談話中提到,「百年前鴉片戰爭及甲午海戰後經歷山河破碎的中國」一段話,我們能夠深切感受這位中共領導人強烈的歷史及民族責任感。
至於習所提到的「和平發展」和「和平統一」,只是民族復興的一個過程。所謂「行穩致遠」,我們不能跨越歷史的階段,即不能犯「盲動主義」的錯誤。
但因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必須符合「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所以我們也可感受到習因當前兩岸形勢嚴峻所產生的急迫感。
連戰在談話中轉達臺灣主流民意對兩岸關係的期望,即「要和平、要交流、要互利、要共贏」;也提到朝鮮半島形勢的發展,並與當前兩岸的陷入僵局做一對比。
連戰的說法,同樣讓我們感同身受。兩韓之所以能夠進行和平對話,主要就是雙方領導人都站在國家統一和民族發展的共同利益思考問題。如果兩岸領導人能站在「求同存異」的角度思考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我們相信雙方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坐下來談。
好文推薦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