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韓厭女情節嚴重。(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小花媽/本名張慧慈,清大人社系、台大社會研究所畢業,現從事寫作與評論工作,著有《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一書。
前幾天,世界女記者暨作家協會(AMMPE)在倫敦年會的茶會上,播放了蔡總統接受專訪的影片。
身為台灣第一位女總統,她所面臨到的,不只是國家內部的改革推動所引發的反對聲浪;也不只是來自中國的威逼利誘所深化的統獨問題;更不只是平權相關權利伸張引發的保守勢力反撲。
我們回到更久之前,她所面對到的,還有之前幾任總統都不會遇到的「性別問題」。
台灣出現首位女總統 厭女情節卻加劇
蔡英文總統,雖然是台灣首位女性總統,但一直以來,她給別人的印象,並不會特別被強調女性身份。一來,是台灣社會對於女性仍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蔡政府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多男性官員的。
蔡總統在接受專訪的時候說:「女性沒有框架,不該接受命運說,可以去做想做的事,完成能完成的事。」而且,特別針對年輕女性。
在2016年,台灣選出了第一位女性最高領導人,然而,我們社會並沒有因此達到更上一層的女權進步,反倒是整個社會的厭女情結,越來越加劇。
不止台灣 日韓都是
這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日本早已有專書《厭女》,講述厭女情結的嚴重性。韓國由於厭女情結所導致的傷害事件,更是層出不窮。甚至日前韓國講述女性一書《82年生的金智英小姐》改編電視劇,飾演主角的女星鄭柔美,引來網友的群起圍攻。
厭女不單單來自異性,就連同性也會厭棄自己的性別。原因其實不難想像,就是這個性別身份所帶來的框架,真的太重、太重了。
職場:男生生氣是追求成功 女生是月經來、更年期
小花媽在職場上,也常常遇到性別身份帶來的阻礙。在第一份工作時,小花媽時常要主責任務,而在任務的相關會議中,理所當然地成為訂定便當或是會議紀錄者,直到小花媽提出異議。結果是,小花媽被單獨處理,其他的女性同仁,仍舊必須去接手這樣的工作。所獲得的理由,不外乎是男性不太知道什麼好吃,不細心之類的。彷彿女性天生內建美食便當雷達,以及細心指向計。
又這樣的細心說,也會被順理成章的劃歸在重要決策外,並在這樣的決策會議中,被當成太過細部而沒有全面觀。因此,鮮少有女性能夠進入重大決策會議,或者是重要管理職,因為她們過「過於細心」,而細心的反面,在此反而變成大謀略觀。
如果說,很多事情是要累積經驗才能成長,在這樣的言論以及意識之下,女性早早就被排除在這樣的經驗累積之外。
更甚者,由於工作壓力引發的相關情緒、身體反應。放在女性身上,就常常被冠上「月經來」、「更年期」、「情緒化」,彷彿天身就帶有這樣的基因,隨時會發生病變。而男性相對而言,就被視為因為求好心切,因為成功的野望,所引發的憂鬱症、身心症等,有醫學支撐,因公受傷。
因此,女性在職場上,不只要掙脫玻璃天花板,更要在這段過程當中,學習去割除自己的所有情緒反應。因為,稍有不慎,情緒化的標籤一貼上,又是一道拒馬,還通電過不去。
如果,對於所有年輕人來說,年輕本身就是一張標籤,抵銷幾乎大部分的努力,淪為被排除在外或被輕視的藉口。那年輕+女性,就是一張隔音效果很好的電帷幕,讓在帷幕內的年輕女性,被消音。因此,年輕女性在職場上,很容易變成沒有聲音,沒有名字的人。
台灣給女性自由的真相
白龍提醒千尋,「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鬼太郎之妻中,優秀的業務加納郁子,為了擁有印有自己名字的名片,比一般人更加努力。但在一次次的挫折與壓力中,名字就像是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一樣,要被記得,成為一個艱難無比的任務。
「女性想要做自己能做、想做的事」,在台灣社會中,絕對是可以被做到的事情。但是,對不起,請帶回家,用自己的時間,額外花精力去實現。這才是社會給予女性權利的真相。看似自由大方,實則限制重重。
熱門推薦》
►台灣民族性 塑造低薪低利潤商業環境
►政治歸政治? 台灣文化不死是「全民運動」
►當生活充滿背叛就只是生存 你離職了嗎?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小花媽」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