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談談情,跑跑馬 開放賽馬是高雄拚經濟的大絕?

早在1846年香港就開始舉行賽馬的比賽。(圖/翻攝自香港賽馬會網站)

香港賽馬源遠流長,有超過百年歷史。(圖/翻攝自香港賽馬會網站)

作者/戴晚郎

「1997年香港回歸」談判當初被搬上檯面時。鄧小平同志「阿莎力」提出「五十年不變」訋承諾,當中最重鮮明的兩個指標是「馬照跑,舞照跳」。由此可見。賽馬(跑馬)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出賽馬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社會的重要象徵。

如今,高雄新任市長韓國瑜也有意高雄發展賽馬活動,還準備派人到香港「取經」。這個消息引發正反兩面意見的論戰。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賽馬,英國、美國、澳洲、日本、香港更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既然韓市長要到香港「取經」,我們就來談談它的賽馬。

香港賽馬早在1884年就已經出現。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它早已深入民間,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本來只在香港跑馬地舉行,後來增開了沙田馬場。本來只有白天跑,後來晚上也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香港最暢銷的一本書,叫《馬經》(提供賽馬資訊和馬匹狀態的手冊)、報紙的「馬經版」閱讀率一直居高不下、投注站的設立幾乎跟便利商店一樣多。這匹「馬」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香港典馬會是一家「非營利保證有限公司」,全名是「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The Royal Hong Kong Jockey GVN Club)。顧名思義,它是英皇特准的獨門博彩生意。香港沒有賭場,賽馬、彩券(六合彩)、運彩等所有博彩活動都是它的獨佔業務。收入之可觀可想而知。

事實上,香港政府正是利用這家獨門博彩生意來增益它的稅收。它是香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2015/16年度盈餘達2027億港幣(約8018億元新台幣),繳稅達260.9億港幣(約1043.6元新台幣),約佔香港稅務局總稅收的6.6%。

賽馬會也是香港最大的僱主之一,聘用約4400名全職及兩萬名兼職員工。它同時是香港最大的慈善公益資助機構,2014/15年度捐款達38.7億港幣(約154.8元新台幣)。很多人知道的香港「海洋公園」,是賽馬會捐建的。

上述種種「好康」,正是吸引韓市長想引進賽馬這帖猛藥的重要誘因。因為要改善高雄經濟,有許多溫和的良方。但若要「發大財」,則非下猛藥不可。

既是猛藥,難免有副作用。早年反映民意的管道並不發達,動保觀念也並未成熟,前述當地政府要推動賽馬,遭遇反彈力道比較不大。但台灣今日社會已迥然不同。禁止博彩的法令、動保團體的反彈、選民對社會風氣變壞的擔憂,都是阻力。而且短時間內要化解這些阻力,很難。四年或八年之後,這個議題可能早就被人忘了。若要成功,恐怕要堅持很長的一段時間。

台灣社會風氣偏向保守、潔癖、甚至偽善。開放賽馬必然有副作用,問題是台灣人對這些副作用容忍度多大、能容忍多久?「發大財」重要,還是社風氣端正、動物權利重要?很不幸的,這兩者往往無法得兼。要是擔心吃這個也癢、吃那個那癢,那麼大家清心寡慾發些小財就好。發大財,就留給香港人吧!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