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行管中閔】單厚之/還有誰會幫民進黨「插管」?

 

 ▲教育部長葉俊榮請辭。(圖/教育部提供)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曾任職中時、聯合、蘋果、壹周刊、三立新聞網、明日報、TVBS周刊...等多家媒體。

為了一個管中閔,搞掉三個教育部長,最後還是讓管中閔上任。這一仗,民進黨是標準「賠了夫人又折兵」。

回顧過去這一年,管案其實是民進黨氣勢由盛而衰的「分水嶺」。2016年輸昏頭的藍營,動輒得咎、事事都不敢表態,不僅黨產、轉型正義這些涉己事項回應的軟弱無力;就連「反年改」議題都非常保守,不敢力挺到底,讓反年改團體頗有微詞。

「拔管」是藍營第一個可以放手去打的議題。不管民進黨所持的理由為何,當選了不准上任、不發聘書,選輸了可以要求重來,多數人應該都無法理解,這是怎樣的民主、進步價值。

無關黨產、無關威權、無關二二八、無關太陽花,國民黨總算找到一個敢打、看似不輸、又有學界支持的議題。原本找不到「九合一」議題的藍營,第一個喊出的口號就是,「不投民進黨,台大有校長」。

意氣風發、戰無不勝的民進黨,膝反射地用慣用的政治手段,來處理管中閔案。立委張廖萬堅開第一槍,指管中閔涉及抄襲碩士生論文,結果證實是學生引用管中閔手稿。接著反管人士又指管中閔曾到大陸學校兼課與指導碩士生,結果廈大回應管中閔去大陸不授課、不支薪、未任指導教師。而且類似的狀況在學界非常普遍,認真追究會死一堆人,此路明顯不通。

拔管案拔掉「三個教育部長」

接著就是處理不下去的潘文忠請辭,換上同為中研院士的吳茂昆擔任教長,結果各界才赫然發現,這個自稱「我是個沒做過錯事的人」的教長,違反學術倫理的事蹟才真的罄竹難書,相形之下,管爺簡直是「高風亮節」。結果吳茂昆上任40天就去職,成為史上任期最短的教長,還因專利案被監察院補了一記彈劾。

管案是民進黨政府形象崩壞的關鍵,也是民進黨執政荒腔走板的開始。為了拔管,民進黨政府行事無所不用其極;拔管之後,民進黨用人唯親,只管顏色,不管人品、能力,不顧社會觀感。吳音寧的爭議,民進黨力挺到底;大阪辦事處處長輕生,民進黨戰到底。

原本應該獨立、中立的委員會,一個個變成民進黨的附隨組織,繳滅國民黨的急先鋒。走了一個「東廠」張天欽不夠看,又來一個中選會陳英鈐,在國會落淚修理國民黨立委,最後搞出史上最糟選務。即便民進黨「九合一」輸到脫褲子,促轉會還是急著出來刷存在感,建議台幣全面改版。

平安夜的下午,教育部長葉俊榮突然舉行記者會,宣布「勉予同意」管中閔出任台大校長。記者會後,民進黨內的壓力炸了鍋,獨派砲聲隆隆;黨政人士則以遭到葉俊榮「突襲」來形容此事,指葉俊榮在記者會前才透過簡訊告知賴揆要開記者會,賴揆還要他「審慎思考」並向蔡總統報告,但葉俊榮仍然照樣宣布。

葉俊榮「插管」幫止血

「九合一」選舉是對蔡英文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即便管案並不是選戰中的主要議題,但卻是民進黨政府違法濫權的指標,只要台大一天沒校長,民進黨就持續失血。選後的民進黨,遲早必須要面對、解決管中閔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民進黨內必然有基本的共識,只是用什麼方式處理而已。

葉俊榮7月上任時,就曾經找前台大校長陳維昭談過,希望台大遴選委員會重新開會,補正瑕疵;但當陳維昭以電子郵件一一詢問遴選委員,確認管中閔資格後,蔡英文和賴清德卻不接受。葉俊榮對台大遴選委員會已經食言過一次,台大不可能再替民進黨找樓梯下。

葉俊榮昨天的作法,其實是唯一能夠解套的辦法,讓所有人都可以推託不知情、錯愕、被突襲,由葉俊榮一肩扛下所有責任,讓所有爭議落幕。如果政院真的反對,怎麼可能容許葉俊榮在辭呈生效前,把同意管中閔就職的公文以速件送抵台大?如果政院真的反對,秘書長卓榮泰今天的記者會中,為何沒有一絲怒容?

葉俊榮其實是幫民進黨「插管」,避免民進黨繼續失血。但看看兩位民進黨主席候選人的態度,被指為是「保皇黨」的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昨天以「平安夜,宛如來了一場暴風雨!」為題發文,批評葉俊榮「完全棄行政倫理於不顧,令人遺憾」,必須查明事實,追究責任。自詡為「改革派」的游盈隆則說,「將敗選後蔡政府所剩無幾的信任感更徹底的粉碎」。

葉俊榮求仁得仁,可以乾乾淨淨、不帶污點的回到校園,臨別又幫民進黨解決一個難題。但反觀民進黨內不管保皇黨、改革派,都沒有人敢講出真話、得罪獨派、站在葉俊榮的這一邊。滿朝的張天欽、陳英鈐們,搞出今天民進黨千瘡百孔的局面;民進黨又去哪裡找另外一個葉俊榮,替民進黨的傷口止血?

熱門點閱》
►葉俊榮法、理、情盡釋善意 台大應該見好就收
►要拔管,先插管
►要徹底解決管案,先修《大學法》

►看更多【單厚之】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單厚之專欄

單厚之專欄 單厚之

資深媒體人,曾任職中時、聯合、蘋果、壹周刊、三立新聞網、明日報、TVBS周刊...等多家媒體。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