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保
這篇文章,是我二十五年前,二十一歲時擔任學校校刊總編輯的作品。
如今反思當代台灣社會問題依然沒變,年輕世代普遍失落人生奮鬥的方向!
祈願這一代知識青年真正認識自己!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要自己能找到安身立命的人生方向,做值得世人傳頌的事!改變自己就有可能改變全世界!
楔子:
假如我能試著接受既定模式的傳統制度,假如我能試著假裝懵懂、無知、毫不在意的話。那麼,我的生活或許會好過些,我的心靈或許就不會如此痛苦。
但是,我卻不能忘掉有千萬個聲音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冷漠、現實、沒有理想、棄絕靈智的一代。
我知道,此時此刻的我不該再沉默下去。
今日的種種,不是我們這一代的錯,而是整個時代的病。我們這一代所應該學習的是如何深自警惕,認真努力,不做下一代的罪人。
書!可以重念,可是,一生之中最珍貴的學生時光卻是永遠不會再回來。
讓我們共同學習對時代的透視與批判,和對人類理想的關愛與堅持。
正文: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從時間的架構上來看,是生活在二十世紀八0年代末期的大時代裡,而從空間的架構上來看,則是生活在太平洋上的台灣。
事實上,當前我們這一代青年,是剛好生活在一個非常尷尬的時代轉變期!
我們這一代正身處在一個科學與技術支配著社會與生活的時代,人類生活方式的單向發展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挑戰。
我們這一代是成長在一個國家尚未統一的階段,反共復國的長期目標造成了獨特的政治情況與社會風氣。
我們這一代正生活在一個急速現代化的社會,新舊兩類文化內涵觀念、價值、態度、行為紛然雜陳。
我們這一代正生活在一個資源有限而人口稠密的地方,就業與創業都具有高度的競爭性與限制性。
我們這一代正生活在家庭、學校、社會三重環結裡,「把書讀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最高價值。
我們這一代正經歷著個體發展過程中的青少年期,這是人生歷程中自我概念與自我價值最易產生劇變的時期。
從以上種種因素中,我們很容易了解到目前我們這一代所生活的大環境。
這個大環境有它的獨特性,因而在我們這一代青年生活中所引起的問題,自然也有其獨特性。
這就正是我所以害怕我們這一代會在時代洪流的衝擊下成為犧牲品。
上一代的青年在戰亂中長大,生活不是受到顛沛流離之禍,就是挨異族統治之害;饑餓、疾病、死亡、失學、失業的種種威脅,層出不窮,造成他們童年以至於青春期的生活中,只有痛苦而缺少歡樂的經驗。
而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在物質生活富裕中成長。照理來說,我們這一代應該是幸福的。
然而,我們真正幸福嗎?
溫室內栽培的花:
成長是可欲的,甚至是神聖的,而不能輕易拒絕。因此,問題不在於簡單的說是「要成長」還是「不要成長」,而是在於要接受怎樣的成長,要拒絕怎樣的成長。
在我們成長的歲月裡,父母、師長、甚至社會早就為我們清楚勾勒出應循的路徑,祇要我們按著一定軌道運行,未來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美好。
小時候,在家裡,媽媽說的話是每個孩子生活的規範,她告訴我們「要乖乖聽話」、「要好好讀書」--諸如此類「應該如何如何」和「不應該如何如何」在我們小小的心靈裡就根深蒂固的深入權威式的模型裡。
長大一點進入學校後,老師所說的話又逐漸取代媽媽成為個人新價值的判斷標準,從此以後,我們就禁錮在同一形式的框框中,思想和心靈已被扼殺,因為事實也告訴我們:「逆來順受才是上策」。
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的學校生活中,無疑的是以軍事訓練為模擬的對象。統一的制服、皮鞋、齊一的短髮、共同的要求就是唸書。我很難指出,經過十二年統一化、團體化的青年,對其個性、人格會產生何種影響。
但我可以大膽的說--這是訓練,不是教育。
長久以來,大家都誤把教育當作訓練,把學校辦成是訓練營,結果訓練的目的未必達成,而教育的目標反而日益模糊。
而什麼是訓練呢?訓練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不容許有不同的動作,訓練是要使一批不同的人在作息上、行為上、甚至在思想上達到整齊劃一,其目的在於發展群性。而教育的目的則是在於群性發揚之外,尤其注重個性的發展。訓練是短期的、是現實的,教育是長期的、百年的。我真的不知道現今的教育制度能讓學生的眼光超越現實的需要,放眼未來價值。我懷疑!!
前人步伐只能供作我們的參考,而不能做我們的標準。前人的思想只能做我們的借鏡,而不能做我們的負擔。固然,現今教育制度僵化的根源是來自我們固有的文化背景與社會傳統,但是這一道象牙塔的圍牆卻因而使青年學生普遍對社會以及對人生的各種遭遇喪失了思考的能力。而這,又是誰的錯呢?
所有的學生終必跨越那道圍牆離開家庭、離開學校而踏入社會。所以如此只是把問題延後了而已。但如此的延後卻使許多人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在牢固不拔的封建觀念制約下,對實際的人生產生不健康的幻想,如此,等到踏入社會,才知一切,勢必撞得頭破血流、重新學起。
校園的問題,就是社會問題的一部份,有怎樣的教育政策,就有怎樣的校園文化。我們期待在連鎖複雜的問題中能有一個解答。
從橫的方面來看:近三十年來,由於經濟繁榮,生活改善,上一代在自顧有暇之餘,給我們最好的衣食,送我們上最好的學校;保護關愛,無微不至。
從縱的方面來看,學校把我們這一代培植成溫室內的花朵,學校把我們這一代訓練成象牙塔中的機器人。的確,如此一來,天地間,風霜的侵襲固然是隔離了
,可是大自然中陽光雨露的滋潤也被剝奪了。
我們不要再讓自己在無菌室裡長大,外面有更遼闊的天地讓我們遨遊,有更大的荒原待我們開拓。只是要看,我們這一代青年有沒有忍受風吹雨打的勇氣。
脫序文化的傳人
在文化綿延的過程中,每一代都是文化的傳人。只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和前輩不同;前輩人傳的是秩序文化,而我們這一代卻是脫序文化的傳人。
雖然,我們這一代是生長在一個困惑的時代,一個艱難的時代,雙重的悲劇正是我們歷史背景的特性。但極不尋常的,我們這一代卻生長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瘟疫與飢荒的環境中,我們享受了中國近百年最長的和平時代,最為繁榮的物質生活。但是----
在過去的中國,由於社會變遷緩慢,時勢又容許閉關自守,文化的單純度較高;一切支配人的行為標準、社會規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幾乎都定型,而且長期不變,構成一種人人共學共識共行的秩序文化。在那樣的社會裡,不但個人在社會化的軌道上,自幼踩著長輩的腳印,循序前進,就可以學習到應付生活的基本行為模式,甚至可以說是前後二代的社會化歷程都是相同的。
而這一百五十年來,中華傳統文化在歐風美雨的狂飆和中國內部的動盪中,的確在文化傳遞過程中,有「鉤掛環連」嚴重脫序的情況。
在傳統和現代社會、文化的斷層中,我們這一代的確很難在亂流把握著方向,更難從紛亂雜陳的標準中選擇出路。
我們這一代青年已和上一代失去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溝通傳遞,這樣的結果使文化脫序更為嚴重。但是,我們堅信新的文化雛型。
如果生於斯、長於斯,是我們這一代的唯一空間感,那的確帶了幾分惆悵,但也可以說是十分幸運的,由於繼承了歷史文化傳統,因而過去的空間感,補充了今日空間感的缺陷,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依恃著過去或憑仗著未來而昂然地去面對世界,中間所獨缺的,祇是暫時的不銜接而已!然而,我們卻正好成長在這「暫時」之中,因此,一種因歷史文化悲劇與安逸現狀之對比的衝擊,和另一種因生活在「暫時」之中所產生的獨特感覺,構成了今日我們這一代時空的主流。
也許,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不免要感嘆說:身為中國是十足的驕傲,而身為今世的中國卻多少帶了幾分感傷,但是身在今日在台灣成長的中國人就一言難盡了。
尾聲:
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一貫努力的目標一旦被證明全無價值時,心靈會發生怎樣的激變?
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一向所肯定的真理皆歸於虛偽時,能攀抓的蘆葦何在?
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所賴以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意志、一切能讓我們積極活下去的原動力,一旦全被擊碎時,朋友們,您所擁抱的將不只是痛哭而已。
事實上,我們這一代所表現的一切,是代表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型態。
他們總說我們這一代是:疏離、麻木、失去方向、沒有遠景的一切。其實我們只是對自己的理想、抱負、熱忱與希望總是想得太多,說得較少而做的更少,這也許正是我們痛苦的最大原因。
由於現今校園刊物地內容普遍呈現一致性與軟調性,我有話要說!!其實寫這些文章是幸福的,表示我們被保護得很好,使我們的心智仍停留在「強說愁」的階段,但反過來說:由於我們的環境過度保護和封閉,才使得產生十分明顯的思想貧乏症候群。因此我才決定予以批判,期對校園產生振聾發瞶的作用。
因此,我主張給我們這一代!
一個獨立思考、自由開放的環境,讓我們能擺脫現實權威的束縛,而能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堅強的理性面對自己的命運。
如果把以上綜合起來看,我可以說我們這一代青年有一種普遍失落的感覺。而失落的是一種明確的努力目標;失落了人生奮鬥的方向。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前途都沒有決斷力,您如何要求他成為一個有擔當、能懷疑思辨、不平則鳴、風骨嶙峋的時代青年?
這一代青年們,您願意做這種人嗎?
我絕不主張「對立」而是期望「和而不同」。
激動的河流,永不堵塞,常保活水泉源的河流,永不乾凅。青年們!不要喪失對自己、對天地的那份關懷,年輕的生命,正是一把發光發熱的火炬。
這一代!!
●作者李天保,台北,政大碩士,曾任記者等職,現為文創工作者。ET論壇歡迎網友更多討論與聲音,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