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哥駐美】沈榮欽/趙怡翔凸顯出台灣青年的「嫉妒文化」

 

▲口譯哥趙怡翔。(圖/記者陶本和攝)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當趙怡翔赴美任職的爭議進入到討論他的月薪時,這場辯論已經終結了。

在臉書或者是PTT上,許多自稱為魯蛇的年輕人,見到他每月20萬元的月薪時,立刻會拿來與22K或是自身的薪水比較,嫉妒之心在認知系統上立刻佔據優勢地位,對資格與能力的討論退居次要,想像中的理性辯論已經不可得,論辯註定是徒勞無功的。吳音寧如此,趙怡翔也是如此。

台灣青年的「相對剝奪感」

如果我的觀察沒有錯,這種現象在台灣青年中相當普遍,甚至稱為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也不為過,鄉民既沒有能力,注意力也不會放在討論某個位置合適的月薪,而是追問:「趙怡翔憑什麼?」所謂憑什麼必然需要一個比較標準,如果這時鄉民的標準是自己或是台灣的平均薪資,更是一種令人難堪的嫉妒。

就在趙怡翔新聞成為焦點的同時,加拿大多倫多也在討論為什麼三分之二的警察並不住在城市內,多數人認為這有違社區安全,因為保護治安的人並不與當地社區民眾一起生活,無論是熟悉或是熱愛均有可能打折,也有人提及警察平均九萬元加幣的年薪,是否足以讓警察一家舒服地住在市區內,九萬元年薪其實是比加拿大人的平均薪資高,但是人們很清楚知道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問題,而不會如韓粉一提到白冰冰的代言,就反駁她是義務幫忙,CP值比五月天更高。後一句話當然是錯誤的,觀光局長潘恆旭對高雄造成的傷害,恐怕超過他年薪的百倍。

「嫉妒的力量」

但是其中還有更為嚴重的問題。

讓我從目前在澳洲的香港學者Vai-Lam Mui 的研究說起。他曾經在Akerlof 和Williamson 的指導下,做過一個關於嫉妒的研究。如同無數的小說與電影刻畫般,嫉妒當然是人類行為的一個強大的動力,它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社會行為,例如對於稅法的安排,或是令人關注自己的地位時,會傾向採取更為冒險的行為。

有時嫉妒會使得人們更加勤奮工作,有時卻會使人避免強出頭,端視所處的環境而定。例如在一個獎勵績效的社會,「有為者亦若是」的人會更加努力工作與創新;但是在一個普遍嫉妒他人高薪而要求拉下平均的社會,人們的表現也會趨向平庸。再比如Mui的模型認為,儘管報復有害,但是一定量的嫉妒,卻可能有助於創新,只要該社會認為如此創新有助改善個人的地位。

時間已經很晚,不容我細說其中的機制與各種情形,但是台灣青年的嫉妒文化,無疑是屬於破壞創新類的文化,在目前停滯的情況下,如果令這種嫉妒文化蔓延,恐將反噬自身,使得原本低薪的環境更不容易被打破,經濟結構也更加不易轉型。

趙怡翔從我所任教的大學畢業,我很高興我們學校能夠有這樣優秀的年輕人。我不確定他是否是赴美的合適人選,但是台灣青年的確透露出令人擔憂的文化。

熱門點閱》
►韓流與四個太陽的強烈對比
►人都還沒進來,高雄就要抽觀光稅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沈榮欽」臉書,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沈榮欽專欄

沈榮欽專欄 沈榮欽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法國INSEAD博士,專長為策略管理與組織經濟。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