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魔術般的「歷史新低」失業率

 

▲失業率降低,真的不是慶幸的政績,從勞動部與主計總處的官方統計數字重新抽絲剝繭後,得到兩個我們必須憂心的問題。(示意圖/視覺中國)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魔鏡!魔鏡!請問我國去年的失業率真的是歷史新低嗎?

蔡總統在4月23日晚間透過臉書貼文指出,「3月份失業率連續2年,創19年來新低。失業率下降跟國家整體經濟的動能變好,有很大的關係,這3年來,政府做了很多努力。」

失業率真的降低了,這是事實沒錯,但我必須說這是數字魔術,帳面美化了,然實際上可能和我們所想像的「美好」,有很大的差距。

《經濟日報》在4月24日提出一篇報導,預留了兩個伏筆,第一,「海漂族」赴海外討生活,第二,就業人數增幅趨緩。但文中並未就失業率為何這麼低,提出數據上的說明,只在文末說明主計總處正為此開辦專案調查,今年9月底將會公布結果。

其實,根本不用等到9月底。

勞動部所公布的失業率,是這樣算出來了。失業率指失業者占勞動力之百分比。計算方法如下:全年平均失業人口/全年平均勞動力× 100,其中,勞動力指年滿15歲以上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失業人口指無工作、隨時可以工作、正在尋找工作或已找工作在等待結果,尚包括等待恢復工作者及找到職業而未開始工作亦無報酬者。

根據勞動部的統計資料,繪成以下的失業率統計圖。2018年的失業率為3.71%,為2009年來的最低,這當中包含了馬總統與蔡總統的任期,戲劇性的讓失業率達到低點,但實際上是18年來的新低,並非19年(2000年是2.99%)。

▲失業率統計圖。(圖/勞動部)

因失業率為失業人口除以勞動人口,根據勞動部的資料繪成以下統計圖,勞動人口的確是逐年成長,但自2013年的增幅開始減緩至1%以下,失業人口的增幅呢?

 

▲勞動人口與失業人口。(圖/勞動部)

如果從失業人口的增幅來看,自2011年起是逐年增加,而勞動人口成長率是逐年下降。這出現一個警訊,我國的勞動力正在逐年老化與退出,但失業人口卻也逐年增加,照理,失業率應該升高而不是降低啊!

 

▲勞動人口與失業人口成長率比較。(圖/勞動部)

事實上,勞動人口與失業人口都是抽樣調查的結果,如果抽樣的結果可以反應母體,我們自然而然可以相信。但目前勞動人口調查並未將海外就業的勞動力扣除,所以,海外就業的人口數並非是隱藏的失業人口(不能說在臺灣找不到工作),於是乎,勞動部所計算的失業率,分子項的勞動力,其實是「虛增」的,在計算實質的境內失業率時,若把海外工作人口扣除(自2009年開始約66.2萬人,到2017年約73.6萬人),則實質的失業率自2000年後,根本都是在4%以上,且不存在所謂的18年新低或者是19年新低的政績了!

下圖是依據主計總處調查的海外工作人口扣除後的失業率比較,失業率自2009年以後皆在4%以上,這當中與原始的失業率差異在0.24%至0.34%之間,意思是,海外工作的「海漂族」,對失業率降低的貢獻,至少在0.24%以上!

▲扣除海外就業勞動力之後的失業率比較。(圖/行政院主計總處,勞動部)

 

▲臺灣出生人口數(單位:萬人)。(圖/內政部)

除了失業率可能「虛降」之外,若將勞動力按五歲年齡組分,除了年輕勞動人口因為出生率降低,勞動力自然而然逐年降低,然中老年的勞動人口卻逐年上升,這反應了兩個趨勢,第一,退休後再投入市場的「高年級實習生」或「老工讀生」,第二,老而不退或不敢退的高年級勞力,這兩者又填補了勞動力。

▲勞動力增減按五歲年齡組分(單位:千人)。(圖/勞動部)

失業率降低,真的不是慶幸的政績,從勞動部與主計總處的官方統計數字重新抽絲剝繭後,得到兩個我們必須憂心的問題。第一,因產業結構無法調整,海外就業人口處增加,直接降低了失業率;第二,中老年勞動力因經濟壓力,老而不退不敢退的事實,也直接降低了失業率!

官方的統計數字,重新解讀後,一個數字,兩種截然不同的判讀,難道,不能說失業率降低,真的是數字魔術嗎?

熱門推薦》
►台灣的「君權神授」說?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

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