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中美關係能回得去嗎?

▲在美國看來,中國的崛起已挑戰到它的霸權地位,中美正一步步走進「修昔底德陷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趙春山/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兩岸和平發展是維持現狀的最佳途徑,認為台灣不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缺席。

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柯慶生(Thomas J. Christensen),日前出席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一場研討會,回憶當年擔任公職時處理臺海問題的作法,就是美國表明不能接受中共對臺灣使用武力以解決臺海爭端,且存在美國干預的風險。與此同時,美國也向北京保證,美國維持強大的軍事存在,阻止中共對臺使用武力,並非鼓勵臺灣片面改變現狀走向獨立。柯慶生認為,若不能同時做到這兩件事,美國外交政策不可能成功,所有這些都是美中接觸的成果;而正因為美國的對中接觸政策,臺灣才能成為繁榮的自由民主政體,四十年來,「天沒有塌下來」。

柯慶生的說法,代表美國長期以來所執行,「和而不統,分而不獨」的兩岸政策。但這已成為過去式,因為「四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就像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不久前在大陸發出的感慨,「中美關係已回不去了」。中美關係改變,影響美國的兩岸政策,也影響中共的對臺政策。

中國和平崛起是改變中美關係的主要因素。四十年下來,中國大陸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形成中共軍事力量向外投射的效應。在美國看來,這就是「中國威脅論」,已挑戰到它的霸權地位,中美一步步走進「修昔底德陷阱」。

過去美國的中國政策,一直在圍堵、接觸、既圍堵又接觸之間徘徊。但川普上台後強調「美國優先」,美國的中國政策只有圍堵,不見接觸;即使有短暫的接觸,也是為進一步的圍堵,爭取時間和擴大空間。以貿易戰為例,中共官方的看法是:「美方揮舞關稅大棒貿易霸凌、漫天要價勒索中國的背後,包藏著壓迫中國改變基本經濟制度的企圖。」在大陸學者的眼中,川普的政策就是一種「既要錢又要命」的作法。更糟糕的是,美國政府官員還把中美的戰略競爭,無限上綱到「文明衝突」的地步,這就觸及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敵我矛盾問題。

習近平有他的中國夢,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非單純的國家目標問題,而是涉及他權力「合法性」的問題。於公於私,他都無法在這場攸關民族大義的鬥爭中,輕易做出讓步。中美妥協的空間變小了,雙方處理臺灣問題的難度卻變大了。

中共把臺灣問題視為核心利益,但對臺採高壓政策,拒絕與民進黨政府接觸,結果迫使臺灣向美國「一邊倒」。川普把臺灣當成一張牌,不是因為臺灣的民主價值、不是因為臺灣的經濟作用,也不是因為臺灣的軍事能力,而是臺灣能觸動對岸最敏感的神經。川普精打細算,他不會為臺灣和中共攤牌,而是把臺灣拿在手上,等你中共來叫牌。

柯慶生說得沒錯,中美接觸使臺灣維持四十年的繁榮自由民主政體,「天沒有塌下來」;但如果中美關係回不去了,情況又會怎樣呢?從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到1995至1996年的臺海軍事危機,中美都在玩「戰爭邊緣遊戲」。我的感覺是,中共已不想再玩遊戲了,何況,在目前中美嚴重缺乏互信的情况下,假戲也有真作的可能。

臺灣難道只能處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困境下生存?缺了中美兩根柱子,臺灣有獨撐大樑的能力嗎?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忙於選戰,有誰在思考這個攸關臺灣生存發展的大問題?或許,不問蒼生問鬼神,等託夢吧!

熱門推薦》
►加強戰略定力,才能和平統一
►兩岸一家人,凡事好商量

►看更多【趙春山】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

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