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諒解要來自於深厚的理解,特別是已經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圖/翻攝PAKUTASO)
●洪仲清/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為什麼她要原諒你,然後給你下次繼續傷害她的機會?」
這是我心裡的話。因為有人認為,他都道歉了,對方如果不原諒他,那就是對方的問題了。
原諒的好處很多,尤其是對當事人自己。但要用道德強迫對方原諒,指責對方不原諒,好像不原諒的是小家子氣的人,這是使用道德做武器,只想著對自己有利,這種交往並不真心誠意。
假設,談理解、諒解、和解,是暫用認知、情緒、行為三層次來談。那麼,原諒或許是原本的負面情緒變淡了,或甚至緩慢地產生正面情緒,這些情緒轉換,是不能用勉強的。
相反地,之所以不原諒,是一種自我保護。有些行為,發生第一次,就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這是知識也是常識。原諒了,傷害再繼續,這是常聽到的啊!
有些人內化了這種莫名其妙的道德觀,讓自己非常困擾。像我碰到的狀況是,父母對孩子做了很不好的事,孩子的心裡在意了很多年,每次提起就會被父母罵,連提都不行。孩子成年了,不希望這件事再困擾自己,想原諒、想忘掉,因此苦惱不已。
這時候的原諒,像是一種逃避。比較接近不想面對,或者是敷衍,根本沒真心要原諒父母。
諒解要來自於深厚的理解,特別是已經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
我們得去理解,父母當初在何種脈絡下做了那件事?又是什麼心態,只要孩子提,就把孩子罵一頓,什麼都講成永遠是孩子的錯?這件事對親子關係造成了什麼影響?這件事對我們的人生,有了什麼意義深遠的改變?
所以,要原諒對方,要在情緒上放下,必須要下功夫。口頭說要原諒,心裡仍舊在意,這種表面上的原諒,只是求表面和平,這點我們要認清。
但是,先原諒自己,這會容易一點。
原諒自己?很多朋友常疑惑地卡在這裡,因為既然是對方的錯,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在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會隱隱然以為,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是不是自己造成的?當時,我們並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與判斷力能夠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
這種「只要有錯,就可能是我的錯」的傾向,某些成人身上也有,這是容易把事件個人化的心理歷程。
還有,一件事的發生,特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常跟我們的決定與選擇,脫不了關係。喜歡責備他人的人,可能常在心裡正默默地責備自己。
也就是,如果我們充分為自己負責,那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跟自己的過去、慾望、想法、行動…,千絲萬縷地牽扯在一起。如果我們習慣用「對錯」想事情,那要用「錯」來評價自己,怎麼可能自己沒有一丁點「錯」?
原諒自己,也是要從認識自己、理解自己下手。原諒自己都做不到,就別說原諒別人了!
說到底,以我自己來說,我寧可被說是一個度量小的人,也不願意不明不白地原諒。為什麼要隨意撤除自我保護的界線,只為了想當人們心中的好人,然後讓壞人再次進攻?
那時,因為胡亂原諒而又再次被傷害時,自己就算是共犯了!
有朋友提到,道歉也不一定是真心的,那憑什麼能換真心的原諒?「用道德綁架人性」,這句實在很貼切!
另一位朋友提到,不一定要原諒,原諒也不代表要把事情忘記。只是不記仇,但沒有要忘記教訓!
更別說那種,根本連自己怎麼傷害人都覺察不清楚的道歉(還有那種覺得自己傷害人又沒什麼,是我們大驚小怪的人),越道歉越讓人火大,口不出惡言就已經是修養。這種情況下談原諒,根本是天方夜譚了!
有種不乾不脆的道歉是,不太想拉下臉好好道歉,又想要得到被原諒的好處,還不太掩飾自己的意圖。這種道歉,很接近二次傷害了!
還有那種無關第三者來要求原諒的,對方說不定連道歉都還沒說,就要當事人原諒。那種瞎起鬨的第三者,為了賺一點自己的人情,說不定連發生什麼都搞不清楚,還要來進行道德綁架。唉…,這種自以為充滿正能量的第三者,以道德之名,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幫兇。
不是有人說「對不起」,我們就得說「沒關係」!
熱門推薦》
►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
►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本文摘錄轉載自《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麥田出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