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河野太郎21日於北京與南韓外長康京和開啟雙邊會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本月21日中日韓三方在北京古北水鎮舉辦為期三日第九屆三方外長會議,中國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以及韓國外交部長康京和代表出席。
嚴格上來說,此項外交例會通常都會循例發表官樣文章會議公報,基本上總會是會漫天表達承諾,卻絕不做出任何保證,把各種外交辭令場面話說足。因此會後針對推動三方自由貿易協定,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朝鮮半島無核化等議題,充分表達共識,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美日韓三邊會談時,日本外相河野太郎與南韓外長康京和拒絕握手,讓美國尷尬不已。(圖/路透)
但是在此時刻,日韓雙方因為貿易爭議,關係滑落谷底,能夠讓其外長循例出席就已經相當不簡單,同時還能夠在會期中,順利讓各方分別舉行雙邊對話,這就更加困難。但是從開會前夕20日晚宴中,日韓雙方代表河野太郎與康京和無視對方存在,全場皆未交談冷漠以對,到次日仍然能夠讓雙邊對話成局,北京確實顯現出其外交斡旋功力。
依據消息人士會後透露,日韓雙邊對話直至正式議程登場前,其實都還未敲定議程,當然雙方幕僚都會儘量協商聯繫,做好各項會前準備,但是如何能夠讓首長下定決心,這就必須有適當方面人士積極介入,才有可能讓雙方都有臺階可下,願意讓對話成局,因此其中微妙關係就可看出國際地位變化。
其實美國在本次中日韓三方外長會議前,針對日韓間紛爭,已經派出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在兩國間進行穿梭外交,但就是無法讓兩國願意當面磋商解決歧見,因此雙方根本就毫無相互溝通解決矛盾意願。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圖/路透社)
在國際外交上,通過第三國介入來解決爭端,其實有斡旋與調停(good offices and mediation)兩種層次;斡旋基本上是運用各種聯繫與遊說活動,建立爭議各方願意進行溝通談判之情境條件,但是本身並不介入後續過程,完全交由爭端當事國來自行處置。但調停就必須更積極介入,除掉要將爭議各方拉上談判桌外,更要提出建議方案,作為進行協商談判起始點。
但是很多國際條約與國際社會不成文之運作規範,其實未將兩者作出極為嚴格區分;因此中介第三國究竟要做到何種地步,如何拿捏本身所涉入程度,其實就要看爭議各方以及中介者意願而定。
說實在話,以北京在國際社會向來不干涉他國內政之基本立場來說,願意在國際紛爭中擔任調解者,其實已經相當不簡單。特別是在日韓雙方歷史恩怨如此複雜架構下,願意擔任中介者,其實是對本身國際聲望與威信嚴重考驗。特別是在中日韓三方外長會議中,任何雙邊會談都屬於議程外之附屬對話(sideline),能夠成局當然很好,但若是任何一方無意配合,北京亦無法讓其就範。
▲北京促成雙方進行對話,就算沒有任何結果,其實是展現出居中斡旋功力。(圖/記者曾俊豪攝)
特別是在日韓雙方關係議程中,還有項迫在眉睫面臨中止之情報交換保護協定(GSOMIA),此項情報交換協議在表面上是指向朝鮮,但其中亦包括雙方對於共同合作掌握大陸軍事動態之潛在意涵;因此北京願意促成雙方溝通商談,其實表達出相當微妙態度與立場,這確實值得吾人思考其中奧妙。
儘管日韓外長對話最後並未達成任何具體協議,但國際外交本來就有很多動作具有象徵意義,買賣不成仁義在,見面總是好商量,至少東京與首爾能夠當面將立場表達清楚明白,總比隔空喊話來得好;因此北京促成雙方進行對話,就算沒有任何結果,其實是展現出居中斡旋功力,這項外交跡象才是吾人必須關注重點。
熱門推薦》
►中國為何對貿易戰「火上加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