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門爭奪戰】張競/邦交國各有利害算計 絕無斷交骨牌效應

▲雲論作者張競(圖/張競提供)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我與索羅門外交可能生變,整體情況逐漸浮上檯面,政府並不諱言面對艱難情勢,學者專家紛紛分析各種因素,美國、澳洲亦在此時間接表達對此情況有所關切。但在此時又傳出消息,加勒比海另個邦交國海地,情勢亦不樂觀。究竟此時是否會因國內選舉或是政治情勢變化而爆出斷交潮,成為多方關切重點。

其實吾人面對各個不同邦交國,各個國家在考量與我維持邦交,抑或是另結新歡轉向北京時,其實都有其本身利害算計。經常會有學者專家喜歡提出危言聳聽預測,認為在國內政治情勢丕變,北京對我發動外交攻勢時刻,就有可能發生所謂「雪崩式」斷交潮,但此種臆測其實並未看出整個外交關係本質所在。

▲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與索羅門群島外長馬內列(Jeremiah Manele)媒體見面會。(圖/記者李毓康攝)

其實在中華民國內戰失利退守台灣後,確實是遭遇過數次「斷交潮」;首波是在1949年中國大陸北京政權正式成立後,諸多國家給予其外交承認,並且與中華民國斷交。此時在一年內,邦交國數量自52國下降至38國。但是韓戰爆發,1952年起北京因為冷戰對立被國際社會孤立,此時中華民國致力於開展邦交,到1969年時還曾將邦交國數量恢復到70國。

不過真正斷交潮是在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席次被北京所取代後,此時再度掀起另波斷交潮,讓邦交國數量慘跌至20餘國。最後連美國都必須面對國際現實,在1978年底亦轉向承認北京政權。所以總結來說,斷交潮基本上是受到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地位影響,而不是因為我國內部政治情勢變化影響所致。

只要回顧臺灣曾經歷經兩度政黨輪替,但只要回想政黨輪替後,是否曾經立即就發生斷交潮,就可以理解到國內政情確實不是影響對外邦交情勢重要因素。藍綠不論是由誰執政,都會重視與他國外交關係,因為此對於中華民國國際法理地位至關緊要。就臺灣內部來說,恐怕只有最偏激臺獨主義者才會樂見中華民國與他國斷交,但那種思維根本就是阿Q至極,完全不切實際。

儘管從馬政府時代看出,穩定兩岸關係來冷卻外交爭奪戰確實是有其具體效用,但若從甘比亞斷交事件觀察,非由北京所主導或影響之斷交狀況,確實是臺北所不能完全忽視之發展趨勢。邦交國基於其外交利益,提出中華民國所無法在國際社會協助其達成目標,而必須選擇北京時,未來將是對中華民國外交最嚴峻挑戰。

因此在選戰時刻,必須明確指出,邦交國各有算計,就算有變但絕無骨牌效應。或許現在可以指責綠營,因為兩岸關係不睦,所以外交爭奪戰無法停息。但國人亦必須前瞻思考,假若邦交國真是在國際社會必須爭取北京支持,其所提代價是臺北絕對無法滿足時,就算北京無意透過擠壓臺北外交空間對我施壓,臺北要如何因應此種發展情勢?

穩定兩岸關係是爭取外交空間之必要條件,但卻不是鞏固邦交之充分條件;臺北外交學者專家在思考兩岸互動與外交關係時,或許更該注意到未來可能「無北京干預因素之外交變局」,畢竟是外交戰略亦是多算勝少算不勝,多考量未來可能變化絕對不會白費功夫。

熱門推薦》

►南太平洋的戰略風雲 台索會斷交嗎?

►「烽火外交」再起?新形態兩岸外交戰

►看更多【張競】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