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選】趙春山/議兩岸政策,予豈好辯哉?

▲針對兩岸政策,臺灣人民想要知道,角逐大位者的戰略和策略是什麼?(合成圖/記者林敬旻攝)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有媒體評論指出,藍綠的兩岸政策,都在最近兩次總統政見發表會上「缺席」。我認為這個觀察一針見血。眾所皆知,兩岸政策攸關臺灣的生存發展,為什麼角逐大位者,對這個重大公共政策議題視而不見?難道是「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單純從選票考量,我覺得朝野政黨的總統參選人,這時候談兩岸政策,都有一股「難言之隱」。蔡英文能從去年「九合一」敗選中谷底翻身,應是拜兩岸三地形勢變動之賜。連國際媒體都注意到,習近平提出「兩制臺灣方案」,和香港發生的「反送中運動」,送給了爭取連任的蔡總統一份「大禮」。蔡深諳「見好就收」的道理,不能因「言多必失」讓競爭對手有槍可撿;也要為可能的勝選,保留未來處理兩岸關係的轉圜空間。

兩岸政策曾被視為國民黨選戰的一個「強項」,但韓國瑜在回應上述習的談話和香港事件時皆錯失先機。尤其是,在對手陣營撲天蓋地抹紅之下,韓國瑜進出香港中聯辦一事,竟成為他手中「潘朵拉的盒子」,讓他論及兩岸政策時「理直氣不壯」,顯現欲言又止的窘態。情急之下,韓的競選團隊只好採「負面表列」,一一細數民進黨政治人物以往的大陸行。其實,訪問中聯辦和赴中國大陸有那麼嚴重嗎?回顧當年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時任外交部長的周書楷曾憤而提出,為了國家生存,必要時「不惜與魔鬼打交道」的說法。以目前藍綠鬥爭的情境看,周書楷若重現江湖,豈非已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了!

12月23日,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民進黨政府是「反共不反中」,「反併吞」自然會尋求美國印太戰略架構下的協助。他認為若把蔡英文的領導方向簡化成「反中親美」,可能無法完全解讀蔡目前的國家政策。

▲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曾表示,民進黨政府是「反共不反中」,「反併吞」自然會尋求美國印太戰略架構下的協助。(圖/記者李毓康攝)

賴清德「反共不反中」的說法,聽起來似與過去國民黨強調的「中共非中國,中國非中共」,有異曲同工之處。賴或許覺得勝選在握,欲藉此對「中國」釋出善意,刻意把中共和中國脫鉤;但關鍵是他沒有釐清臺灣、中華民國、中國三者間的關係,以及沒有明確表示,臺灣在反併吞的過程中,兩岸要不要接觸?應該如何相處?而這些都是選後任何臺灣執政者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民主國家,選舉可以發揮政治社會化的功能。我們期待候選人在政見辯論時激出的火花,能使真理愈辯愈明。尤其針對兩岸政策,臺灣人民想要知道,角逐大位者的戰略和策略是什麼?以兩岸當前的形勢看,策略可具彈性,戰略不容模糊。

川普上台後,把維持「美國優先」做為國家戰略目標,故視崛起的中共為戰略競爭對手,並以建立印太體系,來遏制中共勢力的擴張。其它諸如發動對中貿易戰、提升臺美關係、參與南海競逐,以及介入香港問題等,都是涉及策略運用的選擇。

習近平的戰略目標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以他把中美長期鬥爭,做為擬訂對美外交政策的依據;至於中共對臺政策強調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目的也是為了實現習近平的「中國夢」,這是他與過去中共領導人不同的地方。

臺灣歷次民調顯示,「維持現狀」是多數受訪民眾的第一選項。我也多次強調,選後要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已越來越呈現「可欲而不可求」的趨勢。我們希望在選前的政見辯論會上,候選人能回答「為何而戰」的問題。這是屬於戰略層次的問題,只有把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說清楚、講明白」,討論兩岸政策才會有實質意義

熱門推薦》

►聽「和統無望論」的弦外之音

►守護主權應是全民的共識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