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奕琦/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湯馬斯.佛里曼著「世界是平的」一書,生動刻畫全球化對生產和就業的影響。簡言之,全球資源包括財貨、資本、勞動的自由流動,將地球縮小為一相互關聯的地球村,地理和歷史的分割已不具意義。
然2008金融風暴後,全球化似有退潮現象。除金融危機傳播的風險、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所得分配不均的惡化與社會兩極化等衝擊外,全球化的專業生產國際分工特色,造成國外搶走內部產業生意和勞工工作機會,鼓舞保護主義與民粹政治興起,正遭受一股去全球化暗流的逆襲。
這次新冠疫情影響遍及全球,國際經貿在封城和鎖國政策下更加低迷,是否成為壓倒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去全球化是暫時現象、抑或恆久現象?
的確,過去十多年來去全球化議題一直被提出來討論,隨著政治民粹化,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採取單邊或雙邊主義談判策略,完全不理WTO的多邊主義架構,尤其一八年三月啟動美中貿易戰,至今年一月才簽下第一次貿易協議。新冠疫情肆虐,更暴露全球化的弱點,包括病毒快速傳播對醫療體系衝擊和大量人員傷亡、全球生產鏈斷鏈與復工困難、斷航與鎖國波及國際經貿活動,顯然疫情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
各國為避免或減緩外部衝擊,必將建立防火牆,包括自主生產或供應鏈重組,尤其是技術分裂衝擊全球供應鏈,先進國家間為防止中國崛起威脅採取圍堵,中國因有廣大內需市場和新興及開發中國家市場,還可主導區域相關的生產供應鏈。過去中國一直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去全球化逆襲受害最深的也是中國。全球供應鏈的裂解,無疑將增加全球交易與營運成本,也犧牲一些效率。更嚴格的移民政策,將限縮國際人才移動,更不利多國企業經營與全球布局。
雖然全球化腳步遭逆襲,但只會調整方向,不會停下腳步。可預期的是,未來「實體全球化」將因資源重新布局而下降,但「數位全球化」將持續擴張。
這次疫情,凸顯數位科技應用將成商業主流、商業模式新典範,人類社交距離或許擴大,但數位距離近在咫尺。擁抱全球市場是經濟發展必然的主場域,而數位經濟正是實現全球化的新載體,全球化將以新面貌繼續前行。
倒是這次病毒疫情,凸顯勞動人力的脆弱性,機器不會生病、不用休息也不會抱怨,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力只是時間問題,但其進程或許會因這次疫情而加速。果如是,人類應該要思考的問題將是: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
熱門點閱》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刊自《聯合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