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奕琦/政府如何紓困經濟?每人發8000元消費券

● 莊奕琦/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擴及全球,全球經濟衰退已不可避免,但是否會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更為嚴重?

雖然學者專家間出現不同的看法,但IMF總裁喬治艾娃認為,世界經濟衰退的持續時間和深度,取決於疫情是否在短期內可獲得控制,及各國政府對危機是否能採取有效與協調一致的對應政策,應是最中肯的評論。

美國救市最快最猛

美國雖然一開始對疫情輕忽、低估其影響,造成目前確診人數破18萬人,已超過中國成為另類的世界第一。但在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政策上可以說是來的最快也最猛。

面對股市在兩週內重挫20%,一周內三次啟動熔斷機制,及3月21日一週內初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來到前所未有的328萬,比上週飆升三倍多,打破金融海嘯時期的66.5萬人,及1982年10月69.5 萬人的歷史最高紀錄,疫情的影響相當嚴峻。

基於歷史的經驗,美國聯準會連兩次無預警降息共6碼,已來到零利率下限,同時啟動無上限的量化寬鬆(QE),企圖給予民間挹注大量的流動性。

川普政府在國會同意下,也通過2.2兆紓困計畫,企圖在大規模的擴張性貨幣與財政政政雙管齊下,搶救經濟。各國政府和央行亦紛紛跟進,舉世搶救經濟的呼喚聲此起彼落。

▲ 美股兩週內重挫20%,一周內三次啟動熔斷機制。(圖/路透)

新冠肺炎 vs 2008年金融海嘯

2008年金融海嘯起因於經濟體系「內部系統性錯誤」所致,包括房市泡沫、金融市場泛濫無節制與政府監管的失靈,造成金融資產價格的崩跌、民眾財富大量縮水,連帶消費和投資總需求大幅下滑,經由金融危機再擴大影響,重創實質生產面,又透過全球化的推波助瀾,全球進入通縮的大衰退。

這次冠狀病毒疫情屬來自「外部非系統性錯誤」,造成工廠停工與復工難,衝擊全球生產供應鍊。而防疫隔離和鎖國政策,造成消費與國際貿易大幅萎縮。

更重要的是,疫情造成人們心裡的恐慌,加劇市場不確定性,反應在股市的劇烈波動上沖下洗,消費者與投資者的信心嚴重受挫,每下愈況,不知伊於胡底,致短期對經濟的衝擊特別嚴重,各項經濟指標多破表。

不像2008年金融海嘯,恢復需要透過較長時間經濟內部機制的調整修正。這次危機只要疫情能受到控制,相信短則兩季,或長則一年,即可恢復經濟秩序與動能。故如何使疫情盡快有效控制,應是各國政府當務之急。


▲學者認為,只要疫情控制住,就能恢復經濟動能。圖為美國紐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防疫期間 財政政策較貨幣政策重要

個人認為這次疫情衝擊,除了做好防疫措施,使人力資源的傷亡減到最低,政府最應該關心的是當疫情受控制後,如何讓經濟在最短的時間復甦?

特別是,疫情造成短期大量的失業或無薪假,帶來的所得與消費的銳減,相信只要恢復有效需求,則生產面的復甦應該能很快的跟上來。

如何在短期內,照顧受疫情直接影響的個人與家庭,同時儘快恢復民眾的信心與市場秩序,包括確保民生物資供應無虞,提防藉機哄抬物價與瘋狂搶貨囤積。此時政府的施政,財政政策要比貨幣政策更重要。

細項補助不符成本效益 徒增行政成本

近日蘇揆霸氣表示,行政院的紓困計畫預算要加碼至1兆新台幣,約達5%GDP,紓困規模雖不若美、日動輒10%GDP之大,但已是我政府歷來紓困計畫之最。

其中除金融體系7000億元的融資貸款額度外,有3000億的紓困預算,如何將錢花在刀口上,應是紓困政策的關鍵。

蘇揆甚至連20公斤瓦斯桶,每桶省100元等細微措施,也有提到。並說各部會會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不同行業對症下藥,才能雨露均霑、立竿見影。

然而,大規模的紓困計畫,若由政府各部門細項規劃補助,不僅易流於以偏概全,難以雨露均霑,且徒增行政作業與執行的成本,不符成本效益原則,恐治絲益棼,也無立竿見影之效。

2077億消費券 增加0.5%經濟成長率

「刺激消費」應是當前政策的主軸,經濟部規劃的振興抵用券或消費折扣券,因以有實際消費為前提,對已經荷包嚴重縮水的民眾而言,問題在無或低消費意願,恐怕是看得到吃不了。結果徒然補助了特定高消費的族群,不符公平原則。

若要創造最大的實質消費效果,並雨露均霑各行各業,則以發放現金消費券最為適當可行,也最具誘因,直接由消費的有效需求去引領生產的復甦。

過去2009年,爲因應金融海嘯,馬政府曾舉債858億,發放每人3600元的消費券。由於規模太小且使用上諸多限制,未能加速消費券的流通速度,造成促進消費的效果有限,而未能發揮預期的效果。

個人建議消費券的規模為每人8000元(約為現行每人平均月薪4萬元的20%),每戶家庭最高2.4萬元(目前每戶家庭的平均人數為3.05人),以台灣家庭總戶數865.4萬戶來算,總預算數約為2077億,約0.9%的GDP,可以增加約0.5個百分點的經濟成長率,對刺激經濟的復甦相當有幫助。


▲八成台灣民眾支持政府發放消費券。(圖/ETtoday民調中心)

如果讓消費券如同現金,不限制使用者身份,以加速週轉的流通速度,則其刺激消費的乘數效果會更高、更顯著。

當然,也可以採用「減稅」的方式,如家戶所得扣除額,每戶給予2.4萬元的「疫情特別扣除額」,同樣的預算成本,但時效性與實質性效果,都比直接發放消費券低。

▲六成五民眾期待個人所得稅減免和緩徵。(圖/《ETtoday新聞雲》民調中心)

此次疫情純然屬於外部的突發事件,實體資本如機器、廠房、設備並未受病毒破壞,只要疫情受到控制,經濟體系可以很快的恢復生產。然在疫情肆虐期間造成的社會恐懼與信心的打擊,乃至就業、所得與消費的減損,可能需要時間才能恢復。

因此,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刺激國內有效需求,應是經濟能否快速復甦的關鍵,此時此刻適時的發放消費券應是政府首要的政策工具。

熱門點閱》

►  清明連假疫情將升溫?葉金川:60歲以上盡量不要掃墓

►  違反社交距離要罰嗎?苗博雅:不用罰則!大眾需要引導

►  美國直擊》紐約疫情嚴重崩壞 台灣要做最壞的打算

►  藍弋丰/英國「佛系防疫」背後 千瘡百孔的醫療體系

►  台灣沒嚴重社區傳播 「普篩」只會製造一堆假警報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