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曾以「Chinese virus」形容新冠病毒,表示對中國的不滿。(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破百萬,但各地民眾卻紛紛上街,要求州政府解禁救經濟。而川普一方面希望儘快重啟經濟,一方面也不忘砲轟對中國未阻止疫情蔓延,並聲明將會進行「認真調查」,提出求償。
雙方口水戰你來我往,如中國方面也反擊說,「那美國是否也該對H1N1負責?」;又日前川普在一場白宮記者會提出注射消毒劑殺病毒後;大陸中央對外聯絡部發言人胡兆明即在推特(twitter)寫道:「總統先生是正確的,至少可用其漱口,就不會傳播病毒、謊言和仇恨。」,諷刺川普意圖明顯。
坦然言,美中貿易戰自前(2018)年中引爆,並成為全球黑天鵝,衝擊金融市場及國際貿易;直至今(2020)年1月15日,雙方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後出現曙光。後因中國武漢爆發肺炎疫情,最終釀成全球大流行,美中第二階段貿易談判也宣告暫停。但美中即已陷入無可迴避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大國政經博奕自然難以停止,反而隨疫情升溫。那麼,台灣「親美遠中」,是否會成為川普對中的一顆棋子?兩岸關係會因而愈走愈遠?
▲美國密蘇里州檢察長施密特(Eric Schmitt)擬向中國政府提起訴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藉疫情挑起反中浪潮 求償如「庚子賠款」再版
其實,美中博奕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根據一份共和黨參議院全國委員會向競選機構發送的備忘錄,內容提出三條應對中國的方式,包括,指責「中國掩蓋疫情真相導致疫情蔓延」、「攻擊民主黨人對中國態度軟弱」及「中國導致疫情傳播而推動對中國的制裁」。
君不見,不久前,美國密蘇里州總檢察長,共和黨人艾瑞克•施米特(Eric Schmitt)指稱:「中國在阻止病毒傳播方面應對不力,導致密蘇里州居民承受了可能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擬向中國政府提起訴訟。
此風也燒向歐洲的英國及德國,如英國資深保守派人士呼籲政府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稱北京對新冠疫情的處理引發極大的擔憂;另德國媒體也呼籲向中國提出1,650億美元的疫情損害賠償。其他向中國提出賠償請求的國家還包括義大利、埃及、印度、奈及利亞。這股反中浪潮有可能持續打向其他國家,各國對中國的求償有如「庚子賠款」再版,就看中國如何化解龐大國際輿論和鉅額求償了。
反全球化崛起及供應鏈重組 均不利美中經貿發展
全球供應鏈自美中貿易戰後即出現重組,於今更為明顯。其實,美國的經濟成長也是得力於全球化的效益,但川普當選卻顯示美國泰半選民日益高漲的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浪潮,在美中貿易戰後赤焰高漲。同樣,中國的經濟快速成長除了改革開放外,也受到全球化之利,尤其是加入WTO後,貿易加速擴展。更於2013年擠下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同時也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此次疫情衝擊供應鏈,導致斷鏈危機;因而在疫情過後,各國為降低對大陸供應鏈的依賴,外國企業恐將加速移出。此舉除衝擊大陸的投資及貿易外,實不利國際貿易分工的經濟效率。此外,印度近期也緊縮外國投資法規,阻擋鄰近國家趁機收購該國企業。有論者謂,此舉顯然是針對大陸企業可能趁疫情之際,藉機收購印度遭疫情重創的企業。看來,反全球化崛起及供應鏈重組均不利美中二國的經貿發展。
▲美中第二階段貿易議題更敏感,達成協議更加困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再起 第二階段談判困難重重
美中雖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目前對陸貨加徵的關稅仍會維持,待第二階段協議順利簽署後才會撤銷所有關稅。然而,美中第二階段貿易協議談判將進入深水區,敏感議題渉及較為重要的線上交易、網路安全、取消國企補貼等重大議題;因部分議題踩到大陸紅線,必定會出現較大的爭議,前景難料。
美中科技戰正如火如荼,如美國除研擬修改「外國直接產品規定」,擴大限制全球企業提供晶片給華為外;另於4月27日宣布,將對出口下達新的限制,避免半導體製造設備等科技被提供給北京當局使用。
再者,因疫情肆虐全球,可能促使「對中國的反感」成為西方社會主流意識;美國兩黨認為未來仍應在貿易和整體關係上對大陸採取強硬的立場。誠然,則雙方除貿易戰外,科技戰也會愈演愈烈;疫情過後,第二階段談判將是困難重重。
▲川普4月18日出席記者會,指著圖表上的中國,對於其死亡率提出質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疫情重擊美國經濟 中國GDP超美甚囂塵上
國際貨幣基金(IMF)於4月中甫公布的年度首次《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估今年全球GDP將萎縮3%。其中,美國經濟成長率今年將萎縮5.9%,大陸經濟成長率僅1.2%。據此,中國GDP可望超越美國的論調再度甚囂塵上。而川普對此論調曾不以為然地說,在他任內,中國休想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大國。
進一步言之,論人口,中國14億是美國3.26億人的4倍多。早就有專家認為,若中國內部穩定、經濟持續增長,GDP總量在2030年可追上美國。也有人用購買力平價(PPP)計算,認為中國在2013年就已超越美國;不過,當時中國人均收入尚不及9,000美元、美國已高達5.8萬美元。
其他機構,如高盛在2003《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言,中國會在2041年超越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渣打在去(2019)年1月的報告認為,若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DP,中國將於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但上述的預測均遭質疑,如預測存在明顯缺陷,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DP作為指標並不可靠。中國學者則認為,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兆美元,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躋身10兆美元經濟體的國家;中國GDP從1兆美元升至10兆美元花費14年,而美國則是31年,預計中國GDP在20年內必將超越美國。
再者,依彭博數據顯示,中國GDP 的全球經濟占比,正逐年提升,2000年占比僅約3.6%(美國為30.4%),2018年已成長至16.1%(美國則降至23.3%)。2018 年,中國商品貿易總額為4兆7,720億美元,美國則為4 兆1,800億美元。美中GDP較量,暗潮洶湧;中國何時可超越美國,就看如何客觀地比較了。
▲「親美遠中」政策態勢越來越明顯。(圖/總統府提供)
「親美遠中」愈趨明顯 兩岸關係將愈走愈遠
蔡政府上任後「親美遠中」,如今受疫情催化,行徑愈趨明顯。兩岸政治上交流早已停擺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近年在經濟上又受美中貿易戰影響,不少台商調整供應鏈,或回台投資,或轉往東南亞者絡繹於途;再加上新冠肺炎爆發後,隨著大陸封城,兩岸禁航,未來應是愈走愈遠。但必須思考的是,台灣降低對大陸市場依賴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可能被迫中止;貿易上若無法此消彼長,提升美國的市場比重,將會得不償失。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